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魏家窩鋪遺址:紅山文化典型的環壕聚落

2022年09月22日09:1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房址遺跡。 半地穴式房址。

房址遺跡。 半地穴式房址。

魏家窩鋪遺址一角。

魏家窩鋪遺址一角。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文物。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文物。

  魏家窩鋪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

  魏家窩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約2公裡的丘陵台地上,距今約6000年,是目前國內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

  該遺址的發現及發掘,進一步証明了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5月,魏家窩鋪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耕出的遺址

  2008年5月,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魏家窩鋪村東北約2公裡的丘陵台地附近,農民用翻轉犁翻地,准備播種。沒想到,就是最平常的日子卻因為意外翻出數千年前的陶片而變得不平常。據赤峰學院歷史研究院院長孫永剛介紹:“魏家窩鋪遺址發現之前是一片荒山,2008年春天才開始耕種,農民用翻轉犁翻地時意外翻出遺址上層的陶片。如果當時用的是大犁,遺址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是最值得慶幸的事。暴露在地表的陶片,恰好被普查人員發現,為採集標本提供了最直接的信息,為進一步確認遺址的學術價值提供了最有力証據。”

  同年7月19日,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發掘,赤峰市紅山區文物局文物保護股股長周雨時也是發掘人員之一。“當時相關人員鬆了口氣,因為隻有我們知道,從發現到發掘這段日子,我們承受著‘遺址保護不好就是罪人’的巨大壓力。”周雨時告訴記者,當地村民保護意識也非常強,大家像保護自家財產一樣珍視該遺址。

  據了解,在2008年赤峰市紅山區文物管理所與赤峰學院歷史系聯合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普查組對除領隊專家以外的普查隊員進行了嚴格培訓,包括組織隊員參觀學習,並邀請資深考古學家授課,提升了隊員專業素養。普查隊員被分為六組,分別由赤峰學院歷史系的專業人士和紅山區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任組長正式進入田野工作。為達到精細工作的目的,每個普查組每天在大約2平方公裡范圍內作業,並對採集到的標本進行清理登記。“由於各組組長都對赤峰地區各時代的文物研究具有一定造詣,遇到重大發現基本能‘一眼定性’,也使得這處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發現后被迅速確定學術價值。”孫永剛說。

  出土文物豐富 保存完整

  2009年至2012年,魏家窩鋪遺址累計發掘面積15320平方米(勘探面積約93000平方米),確認房址114處,灰坑219處,壕溝3條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遺存。

  遺址內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以陶器為主,按用途可分為陶容器和陶制品兩大類。陶容器可分夾砂、泥質兩類,夾砂陶數量較多,泥質陶次之。紋飾以之字紋最多,刻劃紋、戳印紋、壓印紋次之,還見有少量的編織紋、弦紋和彩繪陶。彩繪陶以紅彩居多,圖案有弧線條帶紋、折線紋、幾何狀方格紋、三角紋等;黑彩數量較少,圖案有弧邊三角紋、平行折線紋等。陶器以平底器為主,還包括少量圜底器和有足器。器類有筒形罐、斜口器、釜、雙耳罐、瓮、鼓腹罐、盆、缽、碗、鼎、器蓋、杯等。陶制品有陶紡輪和陶球等。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說:“這些材料對於進一步研究紅山文化的社會層級構建,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遺址內還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石器和少量骨角制品。石器主要有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包括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錛、穿孔石刀、石耜、石砧、磨石、石鏃、石飾品、石葉、刮削器、砍砸器等。

  “魏家窩鋪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紅山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而且為深化西遼河上游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據孫永剛介紹,通過發掘成果可見,魏家窩鋪遺址的房址均為半地穴式房址,從可以確認的房址平面形態來看,這些房址大部分呈方形或圓角方形,個別房址平面形態略呈梯形,直壁或斜直壁,地面基本平坦或略有起伏,絕大多數房址中央位置可以確認相互連接的灶坑與火道,基本上與火道方向一致的房址壁上確認門道,門道大部分呈斜坡狀,偶有水平台階的設置。

  在該遺址臨時展示棚內,周雨時指著房址說:“有兩個點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研究,一是房址門的朝向不同,有可能是當時居住的人根據不同的季節、風向來選擇住哪座房子﹔另一個點是,我們曾經在兩個相鄰房址中分別發掘出半塊磨盤,原本整塊的磨盤被分割歸屬於不同的房子,可以猜測這兩個房子都是一家的,或者這房子主人之間是有關系的,或許是兄弟分家之類。”

  “魏家窩鋪遺址面積大、人口多,可以想象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天地和順相生,人際間和諧相處’的狀態,生產力水平提高,相應地人口也增長。”敖漢史前文化博物館(內蒙古紅山文化博物院)館長田彥國表示,“和魏家窩鋪人口增長的情況相反,單就敖漢旗境內,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遺址有2600多處,但是發展到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時,就隻有300多處了,那麼這裡的人們去哪了?為什麼走了?去中原了?這都是個謎。”未知,是考古的魅力。

  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依據

  “自紅山文化遺址在赤峰首次被發現以后,多年以來,赤峰市紅山文化考古停滯不前,隻能通過採集到的玉器、陶器和石器來解釋紅山文化內涵。魏家窩鋪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遺址的發掘,為赤峰地區成為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提供了有力証據。”孫金鬆說。

  他表示,魏家窩鋪聚落布局既有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征,也包含著仰韶文化區環壕聚落區域中心單元的因素,其發掘揭示出了一個環壕聚落的擴張和興衰歷程,屬紅山文化的首次發現,2010年發現的房址內部結構方面的資料為進一步研究紅山文化相關問題提供了啟示。

  作為備受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紅山文化時期發掘調查面積最大的環壕聚落遺址,魏家窩鋪遺址為業界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古代生態環境與生業經濟等重大學術熱點問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該遺址部分出土器物中,有個別遺存與中原地區同時期考古學文化中發現的同類遺存具有明顯相似性,結合對這些遺存的考察,又折射出古代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物質文化交流現象,魏家窩鋪遺址為研究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孫金鬆說:“紅山文化以其高度發達的壇、廟、塚,極具神權的玉器組合,獨具特色的彩陶,反映了內蒙古地區這一時期的文明程度和精神追求,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東部的大汶口文化、西部的馬家窯文化、南部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等不斷地交流、吸收、融合,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魏家窩鋪遺址所表現出來的紅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則剛好有力地佐証了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融合。”

  魏家窩鋪遺址2011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2012年進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郭成)

  (圖片由赤峰文博院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