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小黑石溝遺址:夏家店上層文化典型遺存

2022年09月15日08:5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小黑石溝遺址。 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

小黑石溝遺址。 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

戰國時期墓葬出土器物。

戰國時期墓葬出土器物。

紅陶豆。

紅陶豆。

三聯罐。

三聯罐。

夔龍紋環耳鬲。

夔龍紋環耳鬲。

瓜棱罐。

瓜棱罐。

  小黑石溝遺址位於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村東南台地上,屬於典型的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遺址包括居住遺址和墓群兩部分,其中小黑石溝墓群在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黑石溝墓群是中國北方地區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

  小村庄發現大寶藏

  金秋時節,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村,勤勞的農民在庄稼地忙著收割,處處透著豐收的喜悅。小黑石溝村,原本一個平淡無奇的小村庄,卻在1975年的考古調查中意外走紅。當時,考古人員在村民家中發現了一些青銅器,隨即進行征集,並將這些器物仔細保護起來。1980年,考古人員再一次來到小黑石溝村,在一座中型石槨墓清理出十幾件青銅器,考古人員敏銳地感覺到,這裡不僅僅是一座墓葬那麼簡單。1985年,因村民取土而坍塌露出一座石槨墓,幾百件青銅器重見天日。隨即,當時的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申請主動發掘,考古人員塔拉也興奮不已,他知道,在這裡一定會有更多發現和收獲。

  內蒙古博物院研究員塔拉立即帶隊進入小村庄對該墓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掘。“因為是在小黑石溝村發現的遺址,所以取名小黑石溝遺址。從1985年的第一次發掘到1998年,我們對該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期間在遺址處舉辦了全區考古培訓班。”塔拉介紹說,4次發掘共計發掘面積2300多平方米,清理了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房址、灰溝、灰坑、窖穴、祭祀坑、墓葬等320多處﹔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禮器、容器、武器、車馬具、工具、裝飾品,還有少量金飾件﹔出土的鬲、罐、豆的比例較多,還有盆、缽、鼎器物和石制器,陶器的使用反映了當時的生業。

  據了解,遺址位於小黑石溝村東南台地之上,東、西均為南北向沖溝,向西大約一公裡處是由西南向東北流經的老哈河。

  老哈河,是我國第七大河流之一遼河的發源地。老哈河由無數條小溪匯集成河,迤逶曲折,千回百轉,“老哈河哺育了古代先民,孕育著人類文明。自古到今,老哈河承載著無盡的歷史積澱。”塔拉這樣介紹。

  農業支持下的“定居文化”

  小黑石溝遺址包括居住遺址和墓群兩部分,其中小黑石溝墓群在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黑石溝遺址內的房址均為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半地穴式,保存狀況較差,多被灰坑和墓葬打破,門道多被破壞,方向不詳,建造方式基本一致。有的房址內可見殘存的居住面,上有圓形或瓢形灶。部分房址殘存柱洞。房址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灰坑以圓形袋狀居多,圓形直筒狀、橢圓形袋狀或筒狀次之,方形、長方形較少。坑壁、坑底多加工粗糙。灰坑可分為亂葬坑、祭祀坑、窖穴或垃圾坑幾種,出土有陶器、骨器、石器、銅器等。

  小黑石溝墓群年代分為兩個時期,其中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相當於中原西周至春秋中期)墓葬72座,戰國時期墓葬8座。墓葬形制略有差異,以土坑豎穴石棺葬居多,豎穴土坑墓次之,大型石槨墓最少。葬式有側身直肢、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側身屈肢葬。其中側身直肢葬數量最多,其次為仰身直肢葬。均為單人葬,未發現合葬墓。墓向大多為北向、南向。隨葬品以青銅器為主,有少量的石器、骨器、蚌飾、極少的金器,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墓葬基本不見陶器隨葬,戰國墓葬可見仿銅陶禮器及單耳罐、銅帶鉤等。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蓋之庸表示,根據小黑石溝遺址出土的遺跡、遺物分析,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有興隆窪、趙寶溝、紅山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及較晚的戰國時期的遺存,但主體系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

  塔拉認為,小黑石溝遺址是高等級墓葬群,屬於典型的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是處於農業支持下的定居文化。

  據了解,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中國重要文化遺址之一。一般認為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年代在距今3000~2600年階段。

  “農牧交融”的考古遺存

  2014年,由當時的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赤峰市寧城縣博物館編著的《小黑石溝考古發掘報告》中介紹,根據對出土的禮器、武器、陶器的考古學研究,小黑石溝遺址可分為三個歷史時期:第一期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第二期為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第三期為戰國晚期。在這三個階段的約600年中,該地區居住著一個強大的部落,結合歷史文獻考証這個部落應當是東胡部落集團的一部分。

  蓋之庸認為,東胡部落集團的一部分居民們,分布在小黑石溝地區。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定居農業與牧業、漁獵業並存。他們有發達的手工業和青銅冶煉業,使用著戰車和青銅短劍,從西周晚期到戰國晚期他們一直在此地區活動。

  蓋之庸告訴記者,以小黑石溝遺址所代表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從強盛到衰落的過程,反映了在草原青銅文化發展中多元文化碰撞和發展的歷史。《小黑石溝考古發掘報告》一書,用考古學的方法揭示了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青銅文明的進程。

  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介紹,西周時期,燕山北麓到西遼河一帶活躍著以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代表的部落。魏堅在《中國北方農牧交融與畜牧業起源發展進程的思考》中提到,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文化層大多堆積較薄,遺跡分布較為稀疏,但從目前的發掘資料來看,應當處於相對的定居狀態,並具有農業因素。從夏家店上層文化多個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來看,能確定為家畜的有豬、狗、羊、牛和馬。值得注意的是,小黑石溝的墓葬中出土了數量較多的馬具,這表明日常生活中對馬的使用較為普遍,這一情況也從側面証明了畜牧業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佔據了一定的地位。另外,馬的出現也可能代表了一定的流動性。

  魏堅介紹,從夏家店下層文化到魏營子文化再到夏家店上層文化,生業形態經歷了農業經濟為主、存在畜牧業因素——農業經濟逐漸縮減、畜牧業因素增加——畜牧業經濟主導、仍存在農業因素的連續發展過程。

  塔拉認為,小黑石溝遺址反映了當時畜牧業不斷增強,它處於農業轉向畜牧業的過渡階段。

  多民族融合的生動寫照

  青銅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器在中國古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系中佔據著獨特的地位。在小黑石溝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為青銅器,出土的青銅器種類齊全,代表了中國古代北方長城地帶草原青銅文明的較高水平。

  那麼,小黑石溝遺址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說明了什麼?塔拉這樣認為:小黑石溝遺址是典型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在夏家店上層文化中發現的刻文骨板、岩畫、金文資料結合在一起,可以肯定在整個西周時期,北方草原各族曾廣泛使用車馬,不僅用於狩獵,而且用於戰爭。在小黑石溝遺址當中的同一墓葬能同時出現同一時期屬於夏家店上層文化和代表中原文化、東北地區的青銅器,說明了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碰撞交流、走向融合。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連吉林介紹,小黑石溝墓群是中國北方地區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其出土器物豐富、品類多樣、組合明顯、風格突出,為研究遼河上游乃至北方地區青銅時代的民族歷史、地理環境、民族關系、生業水平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小黑石溝遺址所在區域,“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北與關內的入塞三道東北道之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小黑石溝墓葬內中原青銅禮器與北方系青銅器共存的現象,以及出土的大量文化因素交融類器物,正是當時民族融合的生動寫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依據。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郭偉偉)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