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阿拉善盟:風鵬正舉向綠行

2022年08月13日06:5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阿拉善盟通湖草原景區。記者 劉宏章 攝

阿拉善盟通湖草原景區。記者 劉宏章 攝

8月的阿拉善大地,漠海翻綠,漠草飄香,生機盎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阿拉善盟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依托沙漠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因地制宜著力培育高質量發展的特色沙產業,實現生態治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聚力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文旅資源,不斷發展壯大文旅產業體系,文旅產業魅力四射﹔著力打造億千瓦級新能源基地,讓“風光無限”成為推動全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如今,綠色產業經濟加速崛起,綠色發展質量穩步提升,阿拉善戈壁沙山變為了富民的金山銀山。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沙海綠起來富起來

踏進阿左旗頭道沙子飛播造林區,登高俯瞰,成片的花棒、沙拐棗、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蔥蔥密布在沙丘上,在初秋漠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林內的鳥鳴聲此起彼伏,讓曾經荒蕪的沙海煥發出勃勃生機。

“過去這裡沙漠多、植被少,風沙也特別大,通過飛播造林,植被多了、環境美了,風沙也小了。”護林員阿拉騰圖格說。

曾經27萬平方公裡的阿拉善,生態脆弱區佔到整個面積的94%,是自治區乃至祖國西部生態安全的咽喉和要塞。

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阿拉善盟以綠色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圍繞建設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目標,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三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重點建設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採取“以灌為主、灌喬草相結合,以封為主、封飛造相結合”的防沙治沙技術措施,形成了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

截至2021年末,全盟累計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務8940.43萬畝,實現了連續7年每年完成營造林生產任務超過百萬畝,全盟草原和森林資源總面積分別達到28005.67萬畝和3580.42萬畝。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截至2021年底,累計飛播造林675.7萬畝,有效遏制了騰格裡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形成了“綠帶鎖黃龍”的壯麗景觀,飛播造林治沙已成為阿拉善生態建設的最大亮點和全國治沙示范。

2022年,阿拉善盟提出完成林草生態保護建設任務1100萬畝。綠色在阿拉善大地持續鋪展……

既要生態綠色,又要生態財富。在推進生態建設中,阿拉善把沙漠生態劣勢變為資源優勢,依托以梭梭林等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文冠果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實現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讓生態沙生產業形成產業化,阿拉善以“沙地綠起來、企業強起來、牧民富起來”為目標,依托肉蓯蓉、鎖陽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資源,先后培育和引進了44家企業投資沙產業,大力實施“企業+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民”的產業化模式發展沙產業。形成了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僅“十三五”期間,全盟林草產業產值達199.5億元。

如今,蓬勃發展的生態沙產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通過“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直接和間接從事生態沙生產業的農牧民達3萬多人,人均年收入3萬到5萬元,部分牧戶達到10萬至30萬元。實現了“沙漠增綠、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

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 文旅產業成為富民支柱產業

這幾天,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烏蘭哈達嘎查經營大漠民宿的牧民狄廣平特別忙,每天要接待幾批來沙漠沖浪的外省游客。走進狄廣平的大漠民宿,一頂頂潔白的牧家游蒙古包錯落有序,牆面和大門繪制的民族特色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奪目。

“自從開起民宿,每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旅游讓我們嘎查家家戶戶過上了小康生活!”狄廣平樂呵呵地說道。

近年來,阿拉善盟依托豐富獨特的文旅資源,緊緊圍繞做強做亮“蒼天般的阿拉善”旅游品牌,以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著力構筑起“大沙漠、大胡楊、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的大旅游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文化節慶活動對旅游發展的撬動作用,以全域旅游帶動文化,以文化促進全域旅游,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蒼天般的阿拉善”全域文化旅游呈現蓬勃發展勢頭。

以發展“旅游+節會”為著力點,成功打造了“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阿拉善玉·觀賞石暨交易博覽會”“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節”“額濟納金秋胡楊生態旅游節”、駱駝那達慕等一系列文化旅游節慶賽事活動,不僅為旅游愛好者提供了豐盛的旅游大餐,也為展示阿拉善旅游文化資源、招商引資搭建了平台。

從提升城鎮和鄉村牧家游旅游文化檔次,重點實施了巴彥浩特鎮、巴丹吉林鎮、達來庫布鎮等特色小鎮建設,集中打造“阿拉善人家”“大漠人家”“胡楊人家”“大漠小鎮黃河漁村”等宜居宜業宜游的旅游文化型村庄。如今,一個個特色小鎮和旅游文化型村庄如雨后春筍,為全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過多年來文旅融合發展,如今阿拉善文化旅游業已成為對外開放、吸納游客的金字招牌和“綠色”富民產業。“十三五”期間,全盟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48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15.2億元,並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阿拉善盟胡楊林旅游區,實現了全盟5A級旅游景區零的突破。

目前,阿拉善全盟已開發旅游景區(點)40多處,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37家、旅游景區(點)37處,旅游集散中心2處、旅游星級飯店22家、自駕車旅居車營地13處,旅行社41家﹔全盟形成鄉村(牧區)旅游接待戶200余家(其中自治區級星級接待戶105家),旅游專業村和旅游示范點12個﹔吸納農牧民參與旅游及相關行業就業的達1.7萬人,佔全盟農牧民總數的38%。文旅產業已成為了富民強盟的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

新能源發展蓄勢崛起 “追風逐日”得天獨厚

艷陽下,在阿拉善盟大紅新能源有限公司風電場,一排排風力發電葉片在飛速轉動,建設完善的風力發電設施在大漠中蔚為壯觀。

“我們公司現有風力發電機組50台,總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28156.9萬千瓦時,去年實現總產值1.12億元。風電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意義重大,由此我們在風電場發展上特別有干勁,也特別有信心。”該公司運行值長祁利軍介紹道。

阿拉善盟土地幅員遼闊,風、光資源豐富,新能源可利用資源總量達10億千瓦,具有發展新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阿拉善立足資源稟賦,圍繞綠色發展“雙碳”目標,搶抓新能源大發展重要機遇,著力打造億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通過能源革命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全力向“清潔能源示范盟”轉變。

追風逐日,向沙海要電。截至2021年,阿拉善全盟已並網發電新能源項目43個,裝機規模為186.56萬千瓦。2022年,全盟計劃實施新能源項目24個,裝機容量376萬千瓦,項目全部建成后,新能源裝機佔比進一步加大,總裝機容量將達到562萬千瓦,佔全盟電力總裝機規模的77%﹔年內要實現17個項目建成並網發電。截至6月末,24個項目已開復工22項,開復工率達92%。

炎炎烈日下,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16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工程建設。華能阿拉善盟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承建的4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吊車起落,工人們加緊安裝設備。“自2021年8月份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土建基礎工程70%,裝機22台,預計所有土建工程9月底完成,設備安裝調試10月底完成並具備全容量並網條件。”項目部經理李志全說。

阿拉善可再生能源基地160萬千瓦風電項目,是國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基地項目,所發電量將通過鄂爾多斯上海廟至山東直流特高壓通道,輸送至山東電網消納。經初步測算,風電基地投運后,全年上網電量約為43億千瓦時,實現電力銷售額約為12億元。項目建成后,將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集中監控、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高效、智能、集約化電站管理模式,每年可節約標煤14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5萬噸。

風機似白色森林,蔚為壯觀﹔光伏組件像藍色海洋,熠熠生輝。堅持綠色發展,搶佔新能源高地,把發展新能源作為重要產業大力培育,把新能源項目建設作為加速經濟發展的引擎,阿拉善遠景藍圖矚目: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總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2030年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2億千瓦。一個以沙海戈壁風光為資源的新能源產業已插上了騰飛的金翅膀,正向風光借力振翅高翔!

綠染沙海盡春色,大漠處處美如畫。如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阿拉善奮楫爭先的步履愈加堅定、思路愈加清晰。阿拉善,正肩負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時不我待、隻爭朝夕,駛上新賽道,闖出新風景。(記者 劉宏章)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