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把疫情“防”起來,讓經濟“跑”起來

一個月前,滿載著35噸油罐的10輛運輸車,經過消毒殺菌、貨物查驗、入關登記,在額布都格口岸順利完成境外原油入關卸油,額布都格口岸恢復通關。至此,內蒙古14個陸路口岸中已有8個陸路口岸通關。從疫情前的2019年全區口岸貨運量看,8個口岸貨運量佔全區貨運總量的97.2%。
目前,珠恩嘎達布其公路口岸正在加緊按照“三道防線”要求進行建設,擬7月底前恢復通關運行。通關后,全區口岸將基本實現“應開盡開、能開盡開”。
經歷疫情這輪“大考”, 沉寂了有些時日的幾個口岸也陸續找回了往日的“煙火氣”,勾勒出內蒙古口岸“防疫情保通關”隻爭朝夕的生動景象。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仍然須臾不可放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時刻存在。怎麼“防”?如何“放”?口岸疫情防控不斷提級、升級。
2021年12月26日,自治區成立了口岸城市工作專班。專班成立以來,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突出口岸地區疫情防控這個重點,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嚴格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要求,把口岸城市疫情防控作為當前口岸地區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和既要“防得住”還要“放得開”的工作要求,統籌抓好“外防輸入”和“口岸通關”,全面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安全暢通工作,在保証疫情防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分批有序、穩步恢復口岸貨運通關業務和正常運行秩序。
舉一綱而萬目張,內蒙古緊盯口岸“外防輸入”第一關口,以“三道防線”硬核圍堵。第一道防線是在第一時間、空間內防止疫情輸入,把好疫情防控輸入關﹔第二道防線是防止疫情從口岸圍封區向口岸城市傳播,把好疫情防控擴散關﹔第三道防線是防止疫情從口岸城市向其他地區傳播,把好疫情防控外溢關。
大處布局,細處落子。內蒙古在“圍、看、管、測、防、統”幾個方面進一步細化完善口岸疫情防控辦法,還細化了102條驗收標准,確定了11項一票否決項。
“圍”——5個口岸地區(滿洲裡、二連浩特、甘其毛都、滿都拉、策克)物理圍封243.56公裡。在圍封建設過程中,以“減人減事減環節”為重點,對原有口岸作業場區進行優化整合,作業場區由原有的60個壓減為37個。
“看”——7996路監控組成全覆蓋、無死角、可回溯的視頻監看系統。其中4000余路重點部位視頻監控直接接入自治區專班指揮部監看。
“管”——當前5個口岸地區共設立集中居住場所61處,房間數1563間,閉環區內各作業區人員2373人,日常對圍封區內人員實行全流程、全周期、清單化管理,嚴格執行“N+7”模式,堅決做到“應管盡管”。公安部門在滿洲裡、二連浩特、甘其毛都、滿都拉等地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的各卡口實行異地調警執勤值守,多措並舉不斷加大閉環區的管理力度。
“測”——建成了內蒙古口岸城市應檢盡檢信息管理系統,並接入內蒙古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目前通關的各口岸地區日單管均能全部覆蓋應檢盡檢人群,全部做到“應檢盡檢、每日一檢”。同時,各口岸對進口貨物、入境運輸工具及環境做好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工作。
“防”——加強第三道防線防控,對進出口岸城市人員車輛嚴格管理,對進出口岸城市的人員,在公路、鐵路、航空設卡,查驗48小時內核酸陰性証明,主要解決疫情外溢和其他地區疫情倒灌至口岸地區的風險,做到雙向設防。
“統”——壓實海關、邊檢、鐵路、企業各方責任,簽訂責任狀,明確責任田。
經驗証明,隻有“防”到位,才能“放”得開。
為保口岸暢通,內蒙古“一岸一策”,在探索實踐中尋找 “防”與“放”的“最優解”。
調整口岸作業模式,“各顯身手”。滿洲裡、二連浩特鐵路口岸推行票據傳輸無紙化,實現聯檢單位人員與出入境司機無接觸通關﹔滿洲裡、額布都格公路口岸實行甩挂作業模式﹔二連浩特、滿都拉、策克公路口岸實行吊裝作業模式﹔甘其毛都口岸採取前置核酸檢測,“當日進、當日出”,司機全程不下車管控措施。通過創新通關作業模式,有效防控疫情輸入。
改造作業場地,擴容升級。滿都拉口岸已完成吊裝作業場擴容改造,啟動了2號作業場地,增加了集裝箱吊裝設備,並調整延長通關時間,口岸過貨量由此前每天8000噸增加到每天1.8萬噸﹔二連浩特公路口岸正在加快零公裡吊裝場擴建,目前,主場區已投入使用,集裝箱通關能力顯著提升,每日集裝箱出口量從原來的日通關60箱提升到100箱。
提升通關能力,“優獎劣罰”。自治區商務廳會同財政廳出台了關於提升口岸通關能力的獎勵機制,對照標准對重點口岸進境貨運量提升的口岸給予資金獎勵。甘其毛都口岸創新實施“優獎劣罰”措施,蒙方司機前置核酸檢測陽性病例大幅下降,過貨量大幅提升,日均過貨達到520輛(7.2萬噸),較實施前翻了一番。
遠端源頭管控,關口前移。各口岸地區與毗鄰國家相關地區和部門務實合作,推動形成了兼顧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有效合作機制。甘其毛都、策克、滿都拉、額布都格公路口岸將防疫端口前移,在蒙方一側口岸區域設立境外“小閉環”營地,加強對外方司機管理。採用傳統運輸模式的甘其毛都口岸對核酸檢測陽性人員採取設置“紅碼”禁止入境等措施,有效將陽性病例封堵於國門之外。
創新通關模式,科技助力。積極推動甘其毛都、策克公路口岸引進AGV無人駕駛通關技術,創新口岸貨運通關模式,實現“綠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發展目標。目前甘其毛都、策克公路口岸AGV跨境運輸項目,我方一側已完成了設施建設,基本具備了試運行條件。經測算,40台AGV跨境運輸車輛可實現年煤炭過貨量1000萬噸的目標任務,通關運量將大幅提升,並有效降低疫情從口岸傳播的風險。
點上布局,面上開花,系列舉措帶來的成效已經在數字中顯現。
今年1-6月,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共計1947.86萬噸,口岸閉環管理運行經過6個月的探索實踐,工作效率在逐步提高,貨運量降幅逐漸收窄。
面對疫情沖擊,內蒙古口岸在“防疫情保通暢”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做到“兩統籌”,奮力奪取“雙勝利”,把疫情“防”起來,讓經濟“跑”起來。
內蒙古邊境線綿延8000裡,一列列火車從國門徐徐駛入、一輛輛運輸車輛在口岸排起長龍,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繪就內蒙古奮楫揚帆、逐浪前行的壯麗畫卷。(記者 王坤 通訊員 劉文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