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光伏新村” 美了村庄富了民
“巴拉亥”蒙古語意為“水溢出的地方”因該地緊靠黃河,在過去黃河汛期經常被水淹,故此命名。而如今走進巴拉亥光伏新村,一棟棟青磚建起的民房整齊劃一,每家每戶的屋頂上都是泛著藍光的光伏電池板。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光伏產業打通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為農牧民點亮了“致富燈”。
“過去的村裡滿是年久失修的破土房、坑窪不平的黃土路,家裡勉強有照明電,沒幾戶人家上動力電。”家住巴拉亥村的田軍聊起過去語氣裡滿是感慨。昔日的破土房被一排排整齊的磚瓦房取代,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電杆,一根根交錯縱橫的電力線路,成為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源源不斷的電能輸送到當地老百姓家裡。
通了電,村容村貌好起來了。但如何讓老百姓富起來成了巴拉亥村面前的一道難題。最終,一條建設“光伏新村”的思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旗、鎮兩級政府以及供電部門的密切合作下,一個5兆瓦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順利落地。2019年至2020年,光伏新村屋頂光伏電站和“五村聯建”光伏電站兩個項目先后順利並網,光伏發電項目成為了巴拉亥村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不少村民從中獲益。“這兩年安上了光伏板,每年多收入四千多塊!鄉親們都有了不少積蓄,這光伏板就成了我們的‘陽光存折’,日子越過越好了。”談起光伏發電,田軍的語氣也輕快了不少。
在此以前,巴拉亥村是一個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的黃河岸邊小鎮,而隨著有了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和光伏產業提供的資金,巴拉亥村建設起了集體經濟,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農副產品特色加工的致富路子。村裡蓋起了自己的榨油廠和葵花色選廠,徹底結束了農民隻出售農產品的歷史。
2019年,巴拉亥村集體經濟分紅補助發放儀式時候的場景前巴拉亥村支書王維喜還歷歷在目,當鄉親們拿到分紅款時候的那種喜悅的表情他一直都忘不了。“以前都說虧在電上、窮在工上,巴拉亥村不少人種的葵花,沒有電就沒法加工,光靠原材料出售沒什麼利潤,好多鄉親還欠下了錢。”這些年,村集體經濟越做越大,他看著一台台機器搬進廠房,一桶桶葵花油售往各地,鄉親們也越來越富裕了。
隨著產業的發展,過去的榨油廠現在變成了巴拉亥糧油有限責任公司。6月25日,馬上就到葵花成熟的季節,杭錦供電公司“電駱駝”黨員突擊隊主動上門對糧油公司的供電線路和電氣設備進行了全面檢查,保障葵花的后期加工安全可靠運行。看著工作人員啟動生產線,一批批葵花籽伴隨著機器的運轉聲,經過色選、脫殼、碎籽、壓榨等一道道工序變成了金黃的葵花油。據王維喜介紹:“設備多了,更離不開用電,從選籽到出油,都是電氣化設備。自打村裡弄起了葵花加工產業,一年純收入也有個五萬多塊錢。而且村民們種植的葵花一成熟就進了加工廠,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去鎮上找銷路了。”該供電公司黨總支還將其他幾家村集體產業都規劃到黨員責任區當中,上門貼心服務,保障生產無虞。
過去的小山村,如今庄稼地裡綠意盎然、集體經濟生機勃勃。巴拉亥村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今年還被列入2022年度重點扶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嘎查村。巴拉亥村的“陽光存折”,一直都有電力保駕護航。村民在家享受“陽光收益”,村子煥發致富活力,光伏產業富鄉民,可靠電網助發展,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張宸銳、鄭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