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托起殘疾人就業夢
——寫在第三十二個全國助殘日

“我腿腳不太好,什麼樣的工作適合我?”
“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可以應聘這份工作嗎?”
5月13日,2022年內蒙古殘疾人專場招聘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26家企業提供了文員、客服等60多種崗位,為700多名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
小伙梁宇在現場投出兩份簡歷。“我的身體情況不適合重體力勞動,但我具備大專學歷,學過計算機,我覺得物流和客服這類崗位很適合我,希望能收到錄取通知。”梁宇說。
50歲的楊文廣在賽罕區眾博殘疾人服務中心的展台前“相中”一個崗位,毫不猶豫填寫了求職表。“這裡招聘3名木雕師,我受傷前就是做木工的,這崗位太適合我了!”20多年前,楊文廣因車禍導致腿部殘疾,由於行動不便,近年來一直四處打零工。“我想借這次機會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楊文廣說。
這場為殘疾人量身打造的招聘會,為他們搭建了就業平台,拓寬了就業渠道。招聘會還在網絡平台上同步進行,為更多殘疾人提供求職機會。
5月15日是第三十二個全國助殘日,本次活動主題為“促進殘疾人就業,保障殘疾人權益”。就業是殘疾人解決生存問題的主要方式,也是殘疾人獲得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並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
內蒙古共有158.58萬殘疾人,其中就業年齡段殘疾人38.4萬,已就業殘疾人19.2萬。近年來,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就業工作,出台了多項支持性政策,持續加大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探索多渠道就業方式,穩定和擴大殘疾人就業崗位。
自治區殘聯教育就業部主任伊衛軍介紹,目前,自治區殘疾人就業主要形式有按比例安排就業、集中就業、個體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輔助性就業、農村牧區就業及靈活就業等。
為進一步擴展殘疾人就業渠道,豐富殘疾人就業形式,2021年起,自治區殘聯、自治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實施“大愛北疆”——助業自強公益助殘行動,發起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加強輔助性就業、設置殘疾人專崗、培育就業創業示范基地等四大行動。今年,自治區又啟動了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將為全區有就業意願和能力的殘疾人提供更優質的就業服務,探索建立更加完備的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
走進內蒙古殘疾人就業創業示范園,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隨處可見。該示范園是全區首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將公共服務轉交給社會組織運營的自治區級示范園。園區引入創業實體8個、創業項目4個、創業團隊6個,包括手工類、電商類、電話服務類等項目,已為300余名殘疾人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為80多名殘疾人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
王俊國已經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多,坐在輪椅上的他負責處理產品訂單及推廣銷售等工作。“能和這麼多殘疾兄弟姐妹在一起工作生活,既發揮了自身價值,又有了穩定收入,我特別高興。”王俊國說。
為不斷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全區各級殘聯建立了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為殘疾人免費提供政策咨詢、職業培訓等服務。全區各級各地出實招、求實效,不斷提升殘疾人職業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鞏固拓展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殘疾人就業增收。
包頭市九原區殘聯為近百名殘疾人提供按摩、短視頻制作、面包烘焙、計算機技術等職業技能培訓﹔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扶持91名殘疾人創辦個體工商門店和小微企業﹔2021年,呼倫貝爾市殘聯聯合市人社局開發了64個殘疾人公益性崗位,為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愛下,在各級殘聯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上工作崗位,靠自己的努力過上了更有尊嚴、更加幸福的生活。他們中的不少人,還帶動更多殘疾人實現了創業就業。
十幾年前,視力障礙者韓兆明在呼倫貝爾市阿榮旗殘聯的支持下學習按摩技術,開了一間按摩店。如今,店面已從30平方米發展到160平方米,店員也從他一個人發展到6個人。
來自興安盟科右前旗的修洋在旗殘聯等部門幫助下,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已為數百名殘疾人提供了計算機技術等職業技能培訓。
坐在輪椅上的張智杰,在各部門支持下創立了內蒙古創奇智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解決了40多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公司研發生產的無障礙升降平台還為更多殘疾人自主出行提供了便利。
一項項就業政策,一次次助殘活動,一個個扶殘項目,數不盡的自強不息故事,見証著內蒙古持續推進殘疾人就業創業工作的堅實足跡。
自治區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佟國清表示,自治區殘聯將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籌安排,著力構建多層次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打造均等化、精准化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殘疾人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幫助殘疾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持續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和民生福祉,推動全區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見習記者 李存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