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服務就像及時雨”
——內蒙古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系列報道之二

4月8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人民法院會議室內氣氛熱烈,暖意融融。“助企紓困圓桌會”揭牌儀式暨第一期房地產企業專題圓桌會在這裡召開。
帶著滿滿的誠意,這場會議搭建了法院與市場主體、政府職能部門、金融機構以及各類企業的對話平台,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司法服務就像及時雨,給我們增添了信心!”會議結束后,內蒙古融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興斗紅光滿面地走了出來。之前,他還在為公司遇到的項目拆遷、手續辦理、資金短缺等問題發愁,這場“圓桌會”讓他的信心大增。
滿面愁容而來,帶著滿意而歸。這是全區法院努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積極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一幕縮影。
深入了解企業的司法需求,實行“點對點”司法服務。為了引導企業把法律風險控制關口前移,實現從“事后維權”到“事先預防”的根本轉變,全區各級法院紛紛進企業、搞調研、送信心、解難題,將司法服務延伸到“神經末梢”。
《關於開通涉企訴訟“綠色直通車”的實施措施》,推動涉企訴訟步入快軌,提高涉企案件訴訟效率﹔《關於為中小微企業依法提供緩交、減交訴訟費用司法救助的指導意見》,啟動為困難企業辦理緩交、減交訴訟費措施,突破企業訴訟“減緩”瓶頸……全區法院精准發力,一系列提升訴訟服務的“四梁八柱”得以建立。
“快!真快!”這是內蒙古坤雅律師事務所律師肖國生在使用了法院的網上立案服務后最直觀的感受。
因自己所代理的大部分都是金融借款案件,肖國生有時一次性要來法院立多個案子,現在有了網上立案服務,令他感到立案“不再難”了。“網上立案省去了繁雜的填表過程,隻需要把卷宗掃描后上傳即可,如果需要修改或者補充材料,系統會直接進行提示,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他說。
巧用“黑科技”,跑出“加速度”。全區法院積極推動實現訴訟事務“一網通辦”,引導幫助涉企糾紛當事人優先選擇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線調解、網上繳退費、在線送達等智能化平台,目前,全區已有24家法院開通了24小時自助訴訟服務。
“每個案件就是一個營商環境。”
近日,隨著包頭市一起破產重整案件的順利審結,包頭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得以順利重返市場,重獲“新生”。
據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長魏曉燕介紹,這起案件體量較大,案情復雜。除了建工集團外,還包括它旗下的11家分公司一並進行破產。
考慮到該企業是本地建筑企業中擁有資質門類最齊全,資質等級最高的建筑企業,因此在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后,法院始終在思考如何將該企業“救下來”。最終,在經過綜合考量后,法院決定將破產清算轉為破產重整,使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通過典型案件的辦理,全區法院厚植法治良好沃土,讓企業家們尤其是民營企業家們見到真章、摸到實利,吃下了安心搞經營、放心謀發展的“定心丸”。
優化法治營商環境怎麼樣,市場主體的感受最直觀。對於涉案企業,內蒙古法院摒棄一判了之與一執了之,面對面傾聽企業訴求,“背靠背”靶向調解直通,堅持善意、文明司法理念,採用多元化解紛機制,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經濟效果和諧統一。
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與自治區公安廳、人社廳、司法廳等八家單位會簽《行政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備忘錄》,進一步完善銜接順暢、協調有序的行政爭議多元化解機制。修改《關於完善小額訴訟程序的實施辦法》,簡化規則、縮短期限、滿足當事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解紛需求……隨著一項項措施落地落實,“多元解紛”正在日益激發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新動能。
執行是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最后一個環節。今年以來,全區法院共執結2年以上長期未執結的涉企執行案件147件,執行到位5.74億元。開展“雄鷹‘寅’春”——涉金融案件集中執行行動,共執結涉金融案件2481件,執行到位11億元。印發《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於訴訟費用執行案件審立執銜接工作的暫行辦法》,規范執行訴訟費用案件審立執工作流程,提高執行質效,執行工作實現了良性循環,有了新發展。
既要“當下治”,更要“長久立”。全區法院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一體推進“查改治建”,新建各類制度機制41項。“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接下來,我們將指導全區法院通過學習、培訓、督導等方式,推進各項制度機制落實落地,確保其真正運用於司法實踐。”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黃建華說。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面向未來,全區法院努力營造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信念如磐、意志如鐵,並將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中彰顯司法新作為。(記者 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