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減”出效率 “放”出活力

——全區“放管服”改革改出新成效

2022年05月02日07:0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4月的內蒙古,一派生機盎然。

  全區各地“放管服”改革朝著既定的目標積極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線通達”……正在從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順應時代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一場“刀刃向內”的政府自我革命拉開序幕——為企業鬆綁、為百姓省力、為創新清障、為公平護航…… 今天,在內蒙古大地上,“放管服”改革在激發社會創造力、釋放市場能量、增進民生福祉、多維度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成效凸顯,真正實現了“減”出效率,“放”出活力,讓企業和群眾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4月2日,呼和浩特新奧石油有限公司經理范振軒早早來到新城區政務服務大廳企業開辦專區,准備辦理營業執照,由於石油行業屬於前置審批,需要先辦許可証,程序相比一般的營業執照要復雜。然而,讓范振軒沒想到的是,也就半天時間,全部搞定。“簡直太高效了!這在以前至少要一個星期才能辦完。”范振軒說。

  “放管服”改革,哪個群體感受最深、最直接?顯然是企業。於是,發力“放管服”改革的各級政府和相關辦事機構,紛紛當起了企業發展快車道的“護路人”。

  2月20日,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圍繞“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從問題出發、從實際出發、從企業期盼出發,推出90條具體舉措,全力實施“企業開辦優化提升行動”和“暢通市場便民利企行動”。

  隨即,聚焦市場主體的實際需求,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紛紛行動起來。

  一個月后,3月31日,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及時跟進,通過與企業面對面座談,聽取企業關於企業登記、知識產權、監管執法等方面的問題和建議。

  4月2日,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再次要求各牽頭部門,圍繞90條具體舉措梳理工作清單,並制定考評辦法,定期排名通報。

  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能涉及企業從准入到注銷全生命周期,貫穿“放管服”改革各個環節,隻有壓實各級責任,綜合運用各種職能,才能讓企業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

  2021年,內蒙古新設企業開辦時間由2020年的平均3個工作日壓縮為“一日辦結”,惠及企業近33萬戶﹔全區建成無人工干預智能審批業務系統,平均40分鐘即可通過手機完成企業登記、領取電子營業執照……

  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舉措,增強了市場主體創業信心,激發了市場活力。截至目前,內蒙古市場主體發展到241.59萬戶。其中2021年新設立市場主體39.6萬戶,日均新登記1057戶。今年第一季度,全區新登記市場主體8.61萬戶,同比增長9.54%。

  “放管服”改革既要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又要做好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的“乘法”。

  在內蒙古各地,“蓋不完的公章”“走不完的流程”已經成為過去時,“互聯網+政務服務”、網上辦事大廳等優化服務的舉措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方便。

  “過去我們給單位辦理參保登記或減員,需要將勞動合同、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等材料拍成圖片申報上傳,現在辦理這類業務,隻需要登錄呼和浩特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網上辦事大廳,錄入信息,輕輕一點申報按鈕,無需上傳任何材料,當日即可完成辦理。”一位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說起這些事,總有一種爽爽的體驗感和暖暖的幸福感。

  這些為企業減負的實事,源於2021年呼和浩特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深入推進的“減時限、減材料、減環節、增加透明度”工作。

  呼和浩特市作為自治區首個實現參保登記、就業和失業登記、勞動用工備案“三項業務”協同辦理的地區,自2019年6月上線運行以來,累計協同辦理業務46萬筆,減少服務對象到現場辦理約150萬次。

  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在聚焦企業群眾“急難愁盼”上狠抓落實,行政權力由原來的129項壓減到目前的10項。

  近年來,內蒙古各級各部門下大力氣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強化對行政審批行為的規范和約束,不斷提升簡政放權的靶向性和精准度,為企業和群眾辦事大開便利之門。

  “沒想到不用兩地來回跑,在一個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就能完成公司變更登記申請。”3月初,內蒙古國能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小王因公司業務發展需要變更注冊資本,受阿拉善盟疫情影響,在北京市的公司股東無法到場提交材料,經阿拉善盟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指導,小王通過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綜合服務平台提交了公司變更登記申請,並將紙質材料快遞至阿拉善盟市場監督管理局駐政務服務中心窗口,順利辦理了相關業務。

  阿拉善盟市場監督管理局立足於企業和群眾的辦事需求,一方面逐漸擴展“跨省通辦”的事項范圍,另一方面加強與區內其他盟市合作和交流,拓展更多的通辦渠道。目前,全區市場監管領域共梳理出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登記,營業執照遺失補領、換發等13項可以實現“跨省通辦”的業務。

  在鄂爾多斯市,“異地可辦”“全域通辦”已經不再是難題。目前,99個事項實現了呼包鄂烏4市“互辦互認”,274個事項實現了54市“跨省通辦”。

  “跨省通辦”讓政務跑起來,服務好起來。

  今年內蒙古《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開展向呼包鄂烏全面下放自治區本級權力事項試點。優化“一網通辦”,啟動“一網統管”,深化“蒙速辦·四辦”服務,實現教育、社保、醫療和企業開辦、經營許可等高頻事項“一次辦”“掌上辦”“跨省通辦”,推進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一線通達”,讓群眾反映的事有人盯、有人辦。

  在家可以預約辦理,辦事不用長時間排隊,証件辦完可以代郵寄……這是很多人對日常証照辦理的美好向往。如今,隨著全區各地全面落實自治區“蒙速辦·四辦”,即“一網辦、掌上辦、幫您辦、一次辦”,這個夢想已悄然變為現實。

  以前辦個事要取號、叫號,辦事手續繁瑣,現在有了“全程網辦”,申請人隻需要通過全區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提出申請,將所需申請材料上傳至審批平台,工作人員在線審批、出具電子批復,申請人無需再跑現場辦理,在客戶端就可直接打印電子批復,從“窗口排隊”升級到“一鍵申請”,真正實現“零跑動”。這就是呼和浩特市精心打造的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本級共梳理涉及39個部門1269個事項,其中528個事項均可以“全程網辦”。而“蒙速辦”作為全區統一的政務服務入口,目前共計接入全區4400個部門的186600項政務服務事項,匯聚了公安、人社、醫保、公積金、水電氣暖等3000余項便民惠企業務,已經成為廣大群眾不可或缺的生活小助手。

  為打通民生服務“最后一米”,把群眾身邊急事、眼前難事辦好,“一線通達”成了關鍵環節。

  家裡暖氣不熱、小區垃圾成堆、流動商販佔道經營……市民遇到這些煩心事、揪心事,隻要撥打12345熱線電話,就會有人辦、馬上辦。

  2019年11月,巴彥淖爾市12345政務熱線開通,通過開展7×24小時服務,日均受理群眾訴求200多件次。

  2021年1月8日,呼和浩特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運行,形成了受理環節、辦理環節、督辦環節、考核環節四大工作閉環模式,一年來快速高效解決了群眾近百萬件操心事。

  2021年2月7日,呼倫貝爾市12345政務服務熱線開通,全天24小時受理電話及網絡訴求……

  作為連接政府公眾的“連心橋”和政府感知社情民意的“傳感器”,12345政務服務熱線將各個單位串聯起來,及時高效地解決了大量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今年內蒙古將加快全區政務服務熱線大數據平台建設,推進自治區本級熱線與盟市熱線的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推進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一線通達”,真正成為便民“總客服”。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這些年,在內蒙古各地的“放管服”改革中,涌現出了大量的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改革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內蒙古一直在路上。(記者 李國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