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綠意流淌 答卷亮麗

2022年04月29日08:2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又是一個春天,內蒙古重重新綠,萬木爭榮。

  南端的烏審旗桃花灼灼、柳條抽芽,中部的陰山下,粉白如霞、綠意萌發,北邊的大興安嶺候鳥報到、冰雪漸消……一幅北國春光圖漸次鋪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年均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種草3000萬畝,均居全國第一﹔全區森林覆被率達到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5%,較2012年分別提高1.97和4.71個百分點,實現“雙增長”﹔年均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200萬畝,佔全國同期治理任務的4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減少”。

  “全國第一”“雙增長”“雙減少”,這就是內蒙古。這是內蒙古大地上肆意流淌的青綠,是呼之欲出的蓬勃生機,是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交出的亮麗答卷!

  奮起——奏響生態文明建設“最強音”

  2015年4月1日,隨著一棵落葉鬆轟然倒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長達半個世紀的林業大開發落幕,開啟了生態修復和建設的新時代。

  2022年3月25日,挂牌內蒙古產權交易中心的內蒙古森工集團烏爾旗漢10萬噸林業碳匯被北京一家公司以400萬元的價格競拍成功。

  從木材生產到生態保護修復,從“油鋸一響黃金萬兩”到創造“綠色GDP”,大興安嶺的重大變革映射著內蒙古的綠色征程。

  內蒙古在我國生態安全國家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生態脊梁”,兩側分布有大面積的草原、森林、濕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生態安全屏障。

  曾經一度無序開發、過度放牧,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嚴重﹔河流濕地面積變小、水質變差,“自然之腎”變成“生態之患”﹔礦坑和礦山裸露,不僅面目丑陋,更是造成自然災害的罪魁禍首……

  生態環境問題,不再是一時一地的簡單問題,而是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內蒙古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要努力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坐而謀,起而行。內蒙古牢記囑托,自覺扛起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奏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最強音”。

  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將全區51%的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紅線內嚴格管控,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能力的項目。

  以零容忍的態度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出台史上最嚴新環保法,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對中央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一律實行清單式、銷號式、問責式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國率先開展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

  以久久為功的行動修復生態環境創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開啟天然林保護﹔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10.2億畝草原享受“帶薪休假”﹔持續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和綠色礦山建設,堅決打贏礦山生態修復硬仗……

  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的開展,使內蒙古生態保護建設從理念到制度到實踐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邁出堅實步伐。

  巨變——萬裡山河披錦繡

  去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的路上,車子一路都淹沒在比人還高的沙柳中。這一眼望不到邊的碧波,是官井村村民的家庭林場,也是他們的綠色銀行。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他們回不去的家。

  站在東達蒙古王集團風水梁產業集鎮人工墊筑的十幾米高的觀景台上,良田畦畦、綠樹森森,花香陣陣、鳥鳴啾啾……它不是海市蜃樓,而是真實的、在沙漠中建起的綠色王國。

  庫布其,中國第七大沙漠,如一條黃色巨龍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杭錦旗、達拉特旗、准格爾旗,一度吞噬文明,逼迫人們背井離鄉,被稱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

  如今,幾代人接力奮斗,探索出一條“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1.86萬平方公裡的庫布其沙漠有三分之一披上綠裝,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庫布其治沙實踐被寫入聯合國宣言……

  荒漠變綠洲,荒山變綠嶺,不只是庫布其,內蒙古追逐綠色的腳步從未停止。

  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民義務植樹深入人心,科學推進防沙治沙,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沙化土地封禁保護等生態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一湖兩海”、察汗淖爾濕地、黃河流域等重要河流湖泊濕地保護治理工程有效實施﹔

  河湖長制全面實行,五級林長制體系全面建立,河流、湖泊、森林、草原都有了專屬守護。

  山河披錦繡,從草原到森林,從荒漠到河湖濕地,內蒙古大地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綠色傳奇。

  曾經“春天刮風黃沙起,雨后山洪沖走牛”,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的蘇木山,經過幾代人接力植綠,有林面積達20.2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4.8%,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

  曾經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導致湖面縮減、水質變差等問題的“一湖兩海”,經過生態補水、圍封禁牧、杜絕排污等綜合治理,“草原明珠”重現光彩。

  3萬畝滾滾流沙變綠洲,曾代表著“不毛之地”的烏海市白獨貴灣被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替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全區8個地區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6個地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如今,綠色傳奇仍在不斷續寫。

  突破——綠色GDP持續發力

  大片的光伏板努力吸收陽光制取綠電,板下種著土豆、藥材等經濟作物,這是億利光伏治沙示范基地。

  “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產業扶貧、工業旅游”的光伏新型產業模式,猶如綠色陽光銀行,年發電量約12.5億度,每年減少碳排放120萬噸。

  “生態治沙增匯”“光伏治沙減排”,繼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后,庫布其又為沙漠地區實現“雙碳”目標提出了解決方案。

  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是“雙碳”目標下內蒙古推動經濟轉型,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根本遵循。

  擴綠即增匯。遼闊的草原、廣袤的森林、多樣的濕地,使內蒙古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生態系統碳庫。經測算,全區林地、草地、濕地總碳儲量為122.10億噸。

  “雙碳”大幕拉開,內蒙古挖掘潛力、發揮優勢,積極發展林草濕碳匯,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途徑。

  在被稱為“中國綠肺”的大興安嶺林區,森工集團先行先試,點“碳”成“金”。2021年,通過自治區環境能源交易所挂牌銷售VCS碳匯產品8筆,共計73.3萬噸,交易額累計1465余萬元。銷售單價也從年初的每噸11.5元提高到42.42元。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每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達6160億元,其中“綠色碳庫”總價值為1071.75億元。良好的生態源源不斷地創造著綠色GDP。

  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內蒙古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黃河岸邊的小漁村郝家窯村,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重大工程和沿黃生態廊道建設,不僅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也讓自然風光變成美麗資源。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一起奔小康。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45萬畝梭梭不僅將烏蘭布和沙漠移動的沙丘牢牢固定,在梭梭上人工接種的12萬畝肉蓯蓉畝收入能達到6000多元,是優質耕地收入的3倍,並且一次種植可以收獲15年以上,實現了治沙與致富雙贏。

  ……

  生態環境的改善不會一蹴而就,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道路上,內蒙古鍥而不舍、馳而不息。(記者 霍曉慶)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