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行業信息推廣

內蒙古稅務部門:解“急難愁盼”辦便民實事

2021年12月29日10:14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快,實在是快。稅務人員通知退稅資料審核完成,退稅款下午就能到賬,這下,公司的資金流轉算是盤活了。”內蒙古恆信通惠工貿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郝俊峰豎起大拇指,點贊“出口企業退稅一日辦結”新舉措:“啥叫為群眾辦實事?這就是啊!”

今年以來,內蒙古各級稅務部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納稅人繳費人“急難愁盼”,深入開展“我為納稅人繳費人辦實事暨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創新推出多項便民辦稅繳費舉措,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已經12點多了,我是不是得下午再來辦?”辦理納稅申報和發票領用業務的玉龍裝飾行財務負責人馬玉龍有些著急。辦稅服務廳中午值班人員武家名一邊回答著“能辦、能辦”,一邊輔導他在自助辦稅區完成了納稅申報。馬玉龍慨嘆道:“午間‘不打烊’的服務真貼心,我們這些路途遠的納稅人更加方便了。”

便民的實事就是要落腳於無微不至,周到的服務就是要辦到群眾的心坎兒裡。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部門深入開展走訪活動,問計問需,建立與受訪企業“零距離”服務機制。在錫林浩特,稅務部門針對申請緩繳稅款后當期無業務的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制作“緩稅提醒台賬”,在下一個征期來臨前由專人負責提醒。在鄂托克前旗,稅務部門與當地社區、嘎查相關人員進行數據比對,篩選出75周歲以上的繳費人員,主動上門,為他們辦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納事宜。

在敖漢旗,稅務部門推行“適老服務”,開設“老年人繳費綠色通道”,稅務干部“全程陪跑”、現場答疑解惑,用心服務“快時代”中的“慢群體”。“年紀大了,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又多,我正犯愁時,稅務部門的小姑娘主動上前詢問,陪著我全程辦完,真是暖心。”來到行政服務中心繳納社保費的劉奶奶口裡夸個不停。

像這樣設身處地為納稅人繳費人著想的便民實事還有很多。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稅務部門將各類政策、操作指南等分類整理,制作成稅收宣傳U盤發送到納稅人手中,實現了遠距離咨詢向“零距離”服務延伸。巴林右旗稅務部門則是積極推廣“蒙漢雙語服務”,確保蒙古族納稅人繳費人也能准確了解政策。

把實事辦細,還要把好事辦好。在烏海市海南區,稅務部門以提升線上服務的“雲速度”來保障增值稅留抵退稅惠及企業的“加速度”。納稅人通過電子稅務局提交退稅申請,留抵退稅遠程受理崗“隨到隨審”,全流程電子化辦理,確保退稅“紅利”快辦速達。

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稅務部門通過“一鍵備案”服務,壓縮企業新辦環節。辦理稅務登記的錦瑞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雷提交申請后,不一會兒就完成了開辦業務,並獲得企業開辦經營的“套餐式”服務。“現在開辦企業相關環節確實簡便,數據網上流轉,到哪一步我們都可以及時了解,公開公正,一目了然。” 張雷說。

“之前我們得經常上海、內蒙古兩地跑,挺折騰的,這下好了,省事兒多了!”蘋果技術服務(烏蘭察布)有限公司的財務人員管聞怡在辦理對外支付備案時,得知同一筆合同的多次對外支付僅需在首次付匯前備案后高興地說。

據了解,烏蘭察布市稅務部門持續更新“最多跑一次”清單,在全市12個旗縣市區推出11大類184個稅收事項“最多跑一次”服務,辦稅流程進一步簡化。

在阿拉善右旗,稅務部門推出“容缺信封”服務,在事項核心要件齊全、缺失材料不影響正常受理的前提下,納稅人作出承諾就可以實行容缺辦理,之后通過稅務部門發放的“容缺信封”將缺失材料寄回。

“這個小小的信封讓我感受到了稅務部門滿滿的人情味和對我們的信任。”長風信聯科技有限公司辦稅員付瑞杰說:“我從山西來,走得倉促,突然發現忘了帶公章,要不是有這麼好的服務,我還真得費勁處理這個事。”

千方百計把難事辦成,是全區各級稅務部門努力的方向。

在錫林郭勒盟,當地稅務部門聯合不動產部門、房產局等設立“不動產遺留問題處理專窗”,解決“辦証難”問題。烏海市烏達區稅務部門與當地人社、醫保等部門建立起“稅務+人社+醫保”聯動問題解決模式。二連浩特市城區稅務分局主動聯合當地銀行,搭建“稅銀企”三方聯結橋梁,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稅務部門組建線上服務團隊,隨時幫助納稅人繳費人解決涉稅問題。據了解,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內蒙古稅務系統累計幫助納稅人繳費人解決難題3000多個。

敖漢旗是內蒙古重要的谷子產區,當地稅務部門成立涉農服務組深入農戶進行政策輔導時了解到,興隆窪村村民谷子滯銷。稅務人員在鼓勵村民進行網上銷售同時,積極進行產品對外宣傳和推廣,幫助村民解決滯銷難題。截至目前,敖漢旗稅務部門已經幫助60戶村民銷售小米300多噸。

“我們合作社從事水稻種植銷售。成立初期,許多農戶擔心加入合作社會增加稅費負擔,一直抱著觀望的態度。” 扎賚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文義介紹,稅務人員主動上門,耐心講解惠農政策,幫助農戶打消顧慮。現在,合作社已吸引了400余戶農戶加入,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目前,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達1.2萬畝,產量和品質也穩步提升,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最重要的是已帶動45戶脫貧戶脫貧致富。”杜文義高興地說。(閆敏、任征)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