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灣區:城鄉攜手“1+1” 文明之花開滿地

今年以來,烏海市海勃灣區創新志願服務模式,把城區8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農區8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1+1”模式結對共建,打造結對共建志願服務品牌。在活動中,廣大志願者不遺余力地為所包聯的村(社區)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了共建、共享、共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再上新台階。
因冬天水管破裂造成巷道路面坑窪,曾一度成為海勃灣區千裡山鎮新豐村村民的鬧心事。今年“1+1”結對共建開展以來,千裡山鎮新豐村與海北街道東山北社區結成一對,平日裡,社區的志願服務隊走進新豐村積極開展平整道路等各類志願幫扶活動。“現在村裡大路連小路,小路通農家,出行方便了,這多虧社區的幫扶隊。”每每說到村裡巷道平整的路面,新豐村村民的滿意之情溢於言表。
一邊是城中社區的大力幫扶,一邊是鄉村向城中社區回饋的自己的心意。今年秋季,新豐村的集體經濟項目“初心田園”收獲了水蘿卜和小白菜,村裡的志願者第一時間把這些新鮮蔬菜送到了東山北社區行動不便的老人們手中,讓老人們切實感受到農區城區“一家親”。
自“1+1”結對共建活動開展以來,結對幫扶社區始終從“行”上做文章,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落實各項幫扶措施,著力解決群眾出行、生活難題。同時,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結對共建為契機,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共同開展鄉村文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讓新時代文明實踐逐漸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為鄉村文明創建工作注入活力,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新和社區是海勃灣區城郊的涉農社區,城區的濱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考慮到新和社區老年人居多、距離市區較遠,便將“天使到家”愛心義診項目確定為結對幫扶項目並常態化運行,每月濱河社區積極聯絡市區各醫療單位,讓新和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醫療優質服務。自“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城區的獅城社區黨委與千裡山鎮王元地村建立了購買幫扶推廣、帶銷農副產品等渠道,讓健康綠色無污染的鄉村有機食品可以直接送到居民的餐桌上,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題。
海勃灣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莘悅英告訴記者,通過一年的運行,海勃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形成了以結對共建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志願服務體系,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1+1”模式搭建起城區與農區群眾之間的供需對接平台,打通服務信息傳送渠道,促進文明實踐發展和農牧民素質提升相融合,文明實踐和鄉村文化振興相結合,打造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常態化。同時,“1+1”模式把結對互助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重要內容,堅持“中心引導、所站動員、鄰裡守望”,有效把群眾聚集起來,整合現有的資源和平台,統籌調配使用,提高資源利用率,讓文明之花遍地開,文明共建結碩果。(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郝飚 實習生 畢曉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自治區宣講團深入內蒙古藝術劇院宣講
- 12月21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自治區宣講團深入內蒙古藝術劇院進行宣講。 自治區宣講團成員、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電影局局長烏恩奇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扎實推進會議精神在我區落地生根》為題,圍繞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重大意義,深入領會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深入學習貫徹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扎實推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在內蒙古落地生根三個方面,系統解讀、深刻闡釋了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了深入學習理解、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推動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自治區黨代會精神往深裡走、往實裡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