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奏響田園牧歌新旋律

2021年12月24日08:2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歲末年終,內蒙古農牧領域不少發展數據頗為搶眼。

  這一年,全區糧食增產35.3億斤,佔全國增量近1/7,達到768.1億斤,排名躍升2位,位居第六,實現“十八連豐”﹔前三季度,牲畜存欄7740.9萬頭隻、肉類產量160萬噸,同比均保持增長,畜牧業生產可實現“十七連穩”。

  這一年,扎實推進十大奶業集群建設,支持400個中小奶畜養殖場提升改造,新建奶牛標准化養殖加工廠71個,新進場奶牛近13萬頭。

  這一年,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新建高標准農田459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1116萬畝,開展耕地輪作900萬畝,全區耕地地力穩步提升,糧食產能進一步夯實。加快實施種業提升工程,馬鈴薯、大豆、玉米制種面積,向日葵、奶牛品種市場佔有率均走在全國前列。

  這一年,99.8%的行政村村內主要道路完成硬化,村庄綠化率達到30%以上﹔97.2%的行政村開展了常態化保潔,農村牧區面貌明顯提升。

  ……

  穩健的成績單,既顯現喜人的發展速度與質量,亦透出成果格外珍貴、來之不易。

  踏石留印,行穩致遠。內蒙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科學謀劃編制“十四五”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千方百計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大力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措加快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一幅蓬勃發展的生動畫卷在內蒙古大地上鋪展。

  黃河幾字彎,海海漫漫米糧川。寒冬時節,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大淖村的高標准農田建設現場熱火朝天。

  29900畝溝渠交錯、高低不平的土地進行整理后,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渠相連。同時,大淖村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還可以新增近3000畝耕地。

  該鎮的許多耕地屬於傳統黃灌區,土地鹽鹼化較為嚴重,加上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當地的農業發展基礎薄弱。高標准農田建成后,零散分割、鹽鹼化、撂荒的土地變身萬畝良田。原先每畝50元出租都無人問津的土地,現在每畝地的承包費漲到了500元,卻依然是許多涉農企業競相爭搶的“香餑餑”。

  “前些年,種地是這邊一攤攤、那邊一攤攤,澆地也麻煩。現在可省事了,渠路、柵子都給弄好了,真正給咱們農民辦了件實事。”大淖村村民蘇挨存樂呵呵地說。

  倉廩殷實,是國家之福、百姓之盼。王愛召鎮積極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只是內蒙古聚力端穩“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縮影。一年來,內蒙古把“國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全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

  ——今年首次將糧食產量列入年度主要預期目標,下達耕地地力保護、玉米大豆馬鈴薯生產、農機購置等各項補貼168.6億元。還鼓勵農民積極投保,落實政策性保險面積8180萬畝,有效降低種植風險,充分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也堅定了全區上下再奪豐收的信心。

  ——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明確全區930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堅決遏制耕地撂荒,指導各地分類組織復耕復種,努力增加糧食播種面積。

  ——組建了內蒙古農牧業科技創新聯盟和9支農牧業重大協同推廣團隊,示范推廣新品種130多個,集成示范新技術300多項,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將達到60%。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5%以上,持續增強糧食生產科技支撐,創新技術服務方式。

  一系列可操作、重實效的政策措施,是內蒙古堅持高位推動保障“中國飯碗”的實際行動,也為內蒙古“十八連豐”提供了“硬核”支撐。

  今年秋天,杭錦后旗團結鎮種植大戶王義比往年更忙碌。

  “今年3月,我的1900多畝土地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台獲得土地流轉經營權証,又通過抵押經營權証在中國農業銀行貸款300多萬元。從提供材料到拿到資金,隻用了不到10天的時間。”王義說,“春播時,我用貸款資金買了種子、化肥,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3月,杭錦后旗農村產權服務中心正式成立運行,主要進行農村土地確權成果應用、流轉網簽、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實現與各鎮、各金融機構網絡連接、數據共享,在為各類農村產權提供便捷高效的專業交易服務的同時,打通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的通道,破解“人、地、錢”難題。

  土地在改革中“活”起來。內蒙古推動富民增收與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相結合,通過改革釋放更多“三農三牧”發展紅利。目前,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區98.9%的嘎查村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村牧區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宅基地管理改革等工作持續推進。還建成了內蒙古農牧業大數據平台,“一站式”辦理土地流轉及金融信貸等業務。

  全區上下聚焦聚力深化改革、結構調整、優勢轉化,一項項農牧業產業規劃振奮人心,一個個涉農涉牧項目加速推進,一座座美麗鄉村煥發生機,促進農牧業發展穩中向好、穩中向新的步伐堅定有力——

  堅持綠色興農興牧,持續實施農業“四控”行動,推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農牧業生產環境初步形成﹔

  實施農畜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發展產地初加工,引導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業向主產區、特色優勢產區梯度轉移﹔

  發揮鄉村休閑體驗、生態涵養、文化傳承等功能,將農牧業產業鏈條向多領域拓展,新業態融合發展加快,全區規模休閑農牧業經營主體達到4078家,帶動農牧戶16.43萬戶﹔

  ……

  從美麗鄉村到產業強鎮示范帶動,從合作社到龍頭企業的不斷壯大,從產業園到產業集群的全產業鏈發展,農牧業產業化快速發展,農企利益聯結更加緊密,260萬戶以上農牧民進入產業鏈條分享增值收益。

  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奏響田園牧歌新旋律。新征程上,內蒙古向著農牧業高質高效、農村牧區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邁出新步伐。(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