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當年“三千孤兒”,如今再續佳話

白建平 劉藝琳 寇雅楠
2021年11月26日15:50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初冬時節,記者有幸見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三千孤兒入內蒙”中的兩名孤兒,耳聞目睹了他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內蒙古初冬,暖陽微燥。牧民楊寶寶的100多隻羊正在院子前的空地上晒太陽。雪白的羊群映得小院磚明瓦亮。楊寶寶說話時,嘴角總是上揚的,黝黑的皮膚上笑出深深的褶子。

楊寶寶是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一位普通牧民。然而,在60多年前他也曾是上海市“育嬰堂”的一名孤兒。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上海孤兒院裡成百上千的孩子忍受著飢餓的折磨、死亡的威脅。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的烏蘭夫同志決定:讓草原人民把這些孩子養大!

三千孤兒離開上海,來到草原母親的懷抱。

楊寶寶家院子前的羊群。人民網 寇雅楠攝

“別人都說沒有我媽,我早就死了。”楊寶寶幼時患有肺結核,在5歲之前甚至都無法站立,體弱多病的上海孤兒得到了草原母親加倍的愛。

“小時候,一毛錢一個的白餅子,我每天吃一個。”楊寶寶說:“我媽為給我治病,多方打聽治療法子。每天晚上她都會用溫暖的手給我按摩。”

住在幾裡地之外的蘭七十六常常來找楊寶寶,兩人命運相同,從上海到草原一路為伴,交情很深。蘭七十六穿了一身寶藍色蒙古袍,臉龐黑瘦,精神矍鑠,看上去就是一個地道的牧民。

“因為我養父母的支持,我才能讀完高中。甚至有考大學的機會。”蘭七十六說:“我被收養的時候,正好是我母親的大爹(姥爺的哥哥)76歲的生日。”蒙古族的傳承在蘭七十六的身上得以延續。

蘭七十六(左)和楊寶寶(右)。人民網 寇雅楠攝

在退休前,蘭七十六是達拉特旗展旦召嘎查銀肯塔拉的聯合黨支部書記。展旦召嘎查轄5個自然村,總人口1250人,其中蒙古族576人,是全蘇木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嘎查。

20世紀末,當地的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普遍還比較落后。牧民們發現蘭七十六為人友善且十分有想法,便一致推選他為嘎查主任。蘭七十六上任后,首先抓住了展旦召嘎查變富的最大“攔路虎”——交通問題。嘎查裡的人們都有一個共識:隻有路暢通了,經濟才能一步步發展起來,村民的生活才能慢慢的富起來。經過3年的努力,蘭七十六帶領大家修路19.3公裡,打了3眼深水井,鋪設自來水管道1萬米,使嘎查家家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建起了有線電視接收站,戶戶都安上了電話。

2008年,依托當地的寺廟、響沙、草原和民族文化等資源優勢,蘭七十六又策劃起了發展旅游事業。他們引入民營企業,耗資1億,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打造展旦召嘎查的敖包和銀肯敖包,農家樂、牧戶樂旅游很快火了起來。蘭七十六告訴記者:“銀肯敖包現在還是世界最大的敖包,作為銀肯塔拉旅游景區的標志性建筑,銀肯敖包不僅傳承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更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2011年,蘭七十六兼任展旦召嘎查銀肯塔拉聯合黨支部書記。通過他的努力,更多民營企業入駐展旦召嘎查,合力開發了更多精品旅游項目。逐步建成了響沙灣——庫布其——銀肯塔拉的旅游線路。農牧民的生活也依靠旅游事業蒸蒸日上,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如今,蘭七十六退休已經三年了。談到為嘎查做的旅游事業,蘭七十六表示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我唯一的遺憾是沒來得及為嘎查把電商產業發展起來”,蘭七十六將這份“電商遺憾”重復說了很多遍。

蘭七十六家三代18口人合影。人民網 寇雅楠攝

在蘭七十六家中,一張三代18口人的合影很顯眼。一家人大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工作、學習、生活。

蘭七十六說:“我聽不懂上海話。”但他和楊寶寶都能說一口地道的內蒙古西部方言,“感謝我的妻子,感謝我的養父母,感謝中國共產黨。”語言淳朴,情感真摯。如今,當年的“三千孤兒”都已年過六旬,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扎根在草原,為當地發展書寫著一曲曲動人的故事,蘭七十六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