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第一批裝機約1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近期有序開工——

為企業和居民送去“綠色電力”

本報記者  廖睿靈
2021年11月03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的龍首灘光伏發電站光電集陣。
  楊永偉攝(人民視覺)

202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日前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展會面積達6萬余平方米,600多家中外企業展示了最新的技術和產品。圖為參觀者在展覽會上了解風電半直驅傳動系統。
  陳曉根攝(人民視覺)

10月16日,在內蒙古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區待命的施工機械。
  (受訪者供圖)

一輛輛挖掘機開動起來,一處處工地熱火朝天,在中國西北部的沙漠、戈壁、荒漠,一批新能源大型工程啟動建設,未來將為企業和居民送去“綠色電力”。

10月中下旬,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4省區集中組織開工多個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規模近3000萬千瓦,拉開了中國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項目的開工序幕。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批項目將實現生態、經濟、減碳等多重效益,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決心。

環境更好 

發電治沙一舉多得

10月16日,內蒙古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舉行開工儀式。作為全國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該項目的開工標志著中國“光伏+治沙”生態綜合治理進入新階段。

提及曾經的庫布其沙漠,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漫天黃沙、寸草不生。地處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的庫布其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區的主要風沙源,被人們稱為“懸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然而,如今的庫布其沙漠早已難見飛沙揚礫。在這裡,綠化面積約3200平方公裡,植被覆蓋度約53%,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從荒沙到綠洲,變化何以實現?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們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治沙。”億利集團是當地較早探索治沙路徑的企業,該集團執行董事張永春告訴記者,早期通過固沙植樹,庫布其沙漠的治沙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不過,治沙過程往往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僅靠固沙植樹遠遠不夠,還須建立長效機制。“光伏治沙就是用產業反哺治沙的一種重要手段。”

光伏能發電,咋還能治沙?張永春解釋,在沙漠地區建造光伏電站可謂一舉多得。

“一方面,沙漠的氣候和區位條件適合光伏發電。”張永春告訴記者,庫布其沙漠是新能源富集區,年均日照時數超過3180小時,適宜發展光伏產業。另一方面,光伏板佔地面積較大。在沙漠上搭建光伏電站,符合禁止在生態紅線區等建設光伏電站的要求。光伏板吸收光照發電的同時,還能起到抵御風沙、降低地面溫度的作用,有利於減少土壤水分流失,為植被提供適宜生長的環境。

“我們在光伏板底下種過中藥材,收成不錯!現在還種著土豆、南瓜,年產量均達到上億噸。”張永春告訴記者,“發展光伏治沙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可以利用的土地,真正實現‘荒沙變農田’。”

如今,光伏治沙已成為修復庫布其沙漠生態的長效機制。光伏治沙在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其新能源發電的減排降碳作用也日益凸顯。

據介紹,此次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預計於2023年底前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項目建成后,年平均上網電量將達到410166.92萬千瓦時,年節約標准煤125.06萬噸,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41.26萬噸。

效率更高

智慧光伏送出清潔能源

由於“極熱無風”“晚峰無光”“雲來無光”“冬季枯水”,新能源一定程度上存在“靠天吃飯”的特性。如何在盡可能發展新能源發電的同時,降低其發電不穩定帶來的影響?10月20日開工的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200萬千瓦光伏項目給出了答案。

“我們依托靈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用綠色能源替代傳統煤電進行外送,實現了煤電為新能源發電‘托底’的作用。”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副總經理梁志宏介紹,該項目利用靈紹線的928萬千瓦清潔煤電機組和200兆瓦/400兆瓦時共享儲能耦合的協同優勢,有效推進光火儲一體化運營。“這個光伏電站和現有的煤電機組相配套,夜間光伏無法發電時,煤電機組為它‘托底’。到了午間光伏發電的高峰期,煤電機組就為其調節,盡可能實現新能源‘應發盡發’,也較好地避免了‘棄風棄光’現象的發生。”梁志宏說。

據介紹,該項目選址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三處礦區的煤炭備採區、採空區、沉陷區和荒山荒坡土地。一方面,煤炭開發完成后需要對採空區等進行生態修復,而搭建光伏電站有利於保持植被生長所需的基本光照,能夠加速生態修復進程。另一方面,該項目採用智慧化運維,與周邊電廠共享部分運維人員,能大量降低人工成本。

“這個光伏電站的特點可概括為24個字:‘數字設計、智慧運維,遠程監控、少人值守,多能互補、低碳高效’。”梁志宏介紹,該項目以無人機巡檢系統、自動清洗系統、智能故障自診斷系統等智能設備為支撐,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智慧運維。相比動輒須投入幾百號人的傳統火電廠,該電站通過智慧化運維,隻需約30個專責崗位就能管理。“比如,我們利用電子圍牆監測邊界異動等情況,安排幾名現場值守人員處理即可,無須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進行巡檢,大大提高了運維效率。”

據介紹,作為西電東送的新能源重大項目,該項目依托靈紹直流耦合6家清潔煤電企業的綠色電能,共同匯入靈紹直流特高壓通道外送浙江省,將有效緩解浙江用電緊張問題。2023年底全容量投產后,該項目年均發電量將達到約37.7億千瓦時。按照火電煤耗每度電耗標准煤304.9克計算,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准煤約1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14萬噸,將真正實現清潔低碳用電。

保障消納

鋪筑綠色發展道路

記者了解到,除了內蒙古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200萬千瓦光伏項目外,此次集中開工建設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還包括青海省海南、海西新能源基地項目、甘肅省共計1285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項目和內蒙古托克托200萬千瓦外送項目等。

為何選擇在這些地方集中開工建設風光基地項目?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解釋,首先是出於資源稟賦。“我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地區,面積廣闊,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技術可開發量佔全國比重60%以上。”

其次是為了推動減排降碳,促進綠色轉型。“充分發揮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建設條件好、受土地利用影響小的特點,結合電網與消納利用條件,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是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促進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轉型的重要舉措。”該負責人說。

項目開工后,如何保障消納同樣值得關注。記者注意到,此次開工的項目中,一部分可實現就地消納。比如,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發出的電力可直接輸送至附近的工業園區進行利用。一部分則通過配套建設儲能設備等,盡可能避免棄風棄光的問題。比如,國家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200萬千瓦光伏項目同步配套建設了1座200兆瓦/400兆瓦時儲能電站,電能接至青山750千伏變電站后,再通過靈州匯流站進行外送。

“為保証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充分消納,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將指導各地和企業,做好新能源基地項目與輸電通道布局銜接,發揮存量火電、大型水電調節能力,著力提高外送通道中新能源電量佔比,提升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開發和利用水平。”國家發改委上述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推動火電靈活性改造,有序發展新型儲能,增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保障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電力消納。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11月03日 第 11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輥環車削 雕琢毫厘(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23年來,雷虎始終扎根一線,改進鋼材軋制工藝,先后獲得9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產業工人的執著與追求。 一個秋日上午,機器轟鳴,爐火通紅,在包鋼股份長材廠裡,線材作業部專業技術主管雷虎(見上圖,右,資料照片)正和同事邊測量軋件的紅坯尺寸,邊調試軋機設備,忙得不可開交…… 來自河南信陽的雷虎,大學畢業后便進入了包鋼天誠線材廠軋鋼部(現包鋼股份長材廠線材作業部)工作。…
王莉霞主持召開自治區政府黨組專題會議 討論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稿和紀委工作報告稿
  11月2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自治區政府黨組書記王莉霞在額濟納旗主持召開自治區政府黨組專題會議,討論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稿和紀委工作報告稿,研究自治區政府黨組以案促改專題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 會議指出,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和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自治區黨委團結帶領全區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和行動綱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和落實全面從嚴治黨部署要求上取得了新進步,在破解矛盾問題、應對風險挑戰中積累了新經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