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提速!內蒙古按下基礎設施建設“快進鍵”

金秋時節,興安盟洮兒河兩岸秋風送爽,稻浪飄香。在308省道伊(爾施)柴(橋)一級公路施工現場,各種機械往來穿梭作業,一派繁忙景象。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克服了阿爾山地區有效施工期短、旅游高峰期錯峰施工、施工地質環境差等困難,超額完成了本年度建設目標任務,部分路段也已對社會車輛臨時開放通行。”公路項目辦副主任鄭春明說。
該項目是308省道碾子山至阿爾山公路中的一段,也是通往阿爾山和柴河旅游景區的主要公路。項目全長87.2公裡,總投資23.27億元。這只是內蒙古今年基礎設施建設加力提速的一個縮影。
今年,內蒙古目標完成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320億元以上,公路建設規模1.3萬公裡,建設農村牧區公路7000公裡。1-8月份,內蒙古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已完成153.7億元,全區農村牧區公路建設項目開工裡程達4867公裡,已完成年度目標69.4%。林區公路開工裡程1662公裡,已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基礎設施建設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今年,內蒙古突出抓好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著力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加強城市建設管理、開展節能城市建設,進一步深化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按下基礎設施建設“快進鍵”,助推內蒙古發展邁向更高層次,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上廁所難,倒臟水難,冬季取暖更難。自從棚改以后,倒臟水、上廁所方便了,冬天再也不用生火加炭、掏灰挖火了。”74歲的周美玲感嘆道。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土貴烏拉鎮的平房改造工程,給她的晚年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讓“憂居”變“優居”。今年,內蒙古持續推進棚戶區改造,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截至6月底,全區棚戶區改造已開工10468套,基本建成2987套,完成投資8.3億元﹔全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已開工19.4萬戶,開工率91.2%,改造工作進度在全國排第4名,完成投資13.2億元。
為打造宜居環境,內蒙古採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綜合措施,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根據國家黑臭水體治理平台填報數據顯示,目前內蒙古13個城市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城市體檢工作、推開盟市所在地生活垃圾分類、落實污水處理提質增效3年行動……內蒙古的城鄉面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嬗變。
隨著節能降碳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成為城市建設的新底色。
為推進建筑節能,內蒙古明確了8個領域17項重點任務﹔統籌實施城鎮老舊小區與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計劃完成300萬平方米以上既改任務﹔將綠色生態小區、綠色蒙古包、裝配式混凝土剪力牆結構、裝飾保溫一體板等14項標准列為2021年制修訂計劃﹔強化新建建筑標准在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的節能監管,落實各方主體建筑節能質量責任,嚴格按照標准進行設計建造。
為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內蒙古制定印發《2021年全區綠色建筑發展行動計劃》,明確年內城鎮竣工的綠色建筑佔新建建筑竣工面積比例力爭達到55%。截至6月底,全區新建建筑按照綠色建筑標准設計建造工程共計889項、1641.13萬平方米,綠色建材推廣應用面積約142萬平方米。
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打好優化營商環境攻堅戰的關鍵之舉,也是促進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今年,內蒙古建成並啟用項目儲備庫和實施庫系統。要求各地發改部門將擬實施項目錄入項目儲備庫,自然資源部門依托技術支撐平台對錄入項目進行審核。目前全區共錄入儲備庫項目1548個,轉入實施庫項目574個﹔在實現申報單位(企業)線上“一網申報”階段性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將自治區本級和除呼倫貝爾市和巴彥淖爾市外10個盟市工程審批系統接入“蒙速辦”APP﹔推動各地根據事項清單持續推進區域評估報告編制和報批工作,目前,全區開展區域評估的園區共121個,涉及區域評估事項520個,已完成區域評估成果134個﹔各盟市建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綜合窗口,實現了“一窗辦理”,全區組建600余人的專業隊伍提供代辦幫辦服務……
內蒙古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正在跑出新速度。據統計,上半年全區工程審批系統完成4108個項目,在線審批較去年同期增長168%,辦理審批9814件,較去年同期增長213%。
一串串數字記錄內蒙古基礎建設的發展速度,一個個突破見証內蒙古補齊短板的發展決心。
邁入新發展階段,內蒙古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更大作為,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記者 高慧 鄧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