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團結和諧幸福家園

9月的內蒙古秋高氣爽、風景如畫,谷物豐滿、牛羊肥壯,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
正值第38個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全區各地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各族群眾心間。
上下同心: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基礎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三卜樹村,村民們收到了民族團結宣傳資料,現場咨詢著民族工作政策法規﹔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走進薩如拉塔拉嘎查進行慰問演出,通過《牧民歌唱共產黨》等節目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鎮舉辦“鄉村振興感黨恩 民族團結向前進”分享會,講述發生在農牧民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展現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共同奮斗的真摯情感……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是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源地,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具有光榮傳統,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在內蒙古大地上,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故事代代相傳,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久久傳唱,“三千孤兒入內蒙”的大愛傳奇感人至深,“最好牧場為航天”書寫了舍小家為國家的動人篇章,“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陪伴著幾代人成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創美好生活。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內蒙古的發展,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70多年來,內蒙古始終保持著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日益鞏固,“三個離不開”的理念成為各族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內蒙古考察,在內蒙古參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連續4年參加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題詞、給烏蘭牧騎隊員回信,充分體現了對內蒙古的高度重視、對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的親切關懷,為做好新時代內蒙古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倍加珍惜、繼續堅持民族團結光榮傳統和‘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大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作為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將民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解決好民族領域深層次問題。
自治區以中央巡視反饋意見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專項整改為抓手,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民族工作主體責任,健全定期分析研究解決民族工作重大問題機制,將民族工作納入黨委年度督查計劃、巡視巡察、專項檢查內容,以嚴格監督考核倒逼責任落實。
自治區持續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念深深扎根各族群眾心間,不斷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
並肩攜手:抓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樹高千尺有根,水流萬裡有源。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自治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常態化、全員化開展宣傳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赤峰市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教育宣講全覆蓋行動,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牧區、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烏海市自2016年以來,舉辦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干部培訓班200多次,培訓干部3.4萬人次﹔錫林郭勒盟利用“報、網、端、微”等全媒體矩陣平台,開設開辦《民族同心圓》等宣傳欄目,持續深化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認同……各地各部門紛紛出實招求實效,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
民族團結教育,從娃娃抓起。自治區突出抓好青少年群體教育,制定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方案,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專門課程,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三個離不開”、增進“五個認同”。
秋季開學第一天,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滿族小學三、四年級各班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參與民族團結知識問答、觀看民族團結紀錄片﹔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五中學初二7班課堂上,老師給同學們講述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民族團結故事﹔霍林郭勒市蒙古族學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開展了形式豐富的“開學第一課”,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種在孩子心間。
今年7月召開的自治區黨委十屆十四次全會中指出,要把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關鍵性、基礎性工作和長久之策、固本之舉,完成好推行國家統編教材及相關配套改革任務,建設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開學半個多月,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學校初二年級學生孫心語已經掌握了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點。談到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自己的影響,她感觸頗深:“學習國家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讓我更深刻地了解到祖國豐富燦爛的文化,提高了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素養。我會繼續努力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近兩年,內蒙古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內蒙古師范大學被國家民委確定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自治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加強對區情、歷史的研究,建設了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著力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著力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
自治區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完善體制機制、創新載體方式,組織編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發展規劃,修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命名辦法和測評標准,推動創建工作納入各級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進網絡,不斷提升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水平。
自治區扎實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興安盟、呼倫貝爾市、鄂爾多斯市3個盟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市,56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示范單位、392個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示范單位,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了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有21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34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1925個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542名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各族群眾從中汲取榜樣力量,爭做民族團結模范。
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自治區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
中秋節前夕,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轄區內的漢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各族群眾身著盛裝歡聚一堂,共度佳節。“每逢傳統節日,我們社區的居民就會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做美食,別提多熱鬧、多融洽了。”居民巴圖高興地說。
清泉街社區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社區內有各族群眾近9000人,鄰裡之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回族大姐靳秀梅退休后全身心投入社區志願服務中﹔漢族大哥續長生擅長水電維修,鄰裡遇到水電問題都愛找他﹔疫情發生后,蒙古族大哥宋守軍主動為社區捐贈防疫資金……
正如清泉街社區的各族居民一樣,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一次次坦誠交流中、一次次互幫互助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交往交流交融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更加團結統一。
加快發展:構筑民族團結幸福家園
近年來,自治區不斷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水平,全面准確貫徹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先后制定《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法規,開展民族法治宣傳周活動,引導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不斷推動民族工作與時俱進。
今年5月1日起,《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正式施行,這是自治區首次出台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綜合性地方性法規,為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成立了少數民族法律服務工作站,開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和“雲咨詢”平台,暢通訴求渠道,讓各族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人民檢察院,熟練掌握四種語言的檢察官深入牧區主動約訪、帶案下訪,將接待室搬到牧民家門口,零距離傾聽牧民群眾的心聲,為各族群眾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推進民族工作,堅持在法律范圍內、法治軌道上處理有關問題,定期對民族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用法律維護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自治區黨委、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穩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區牧業旗、邊境旗市、自治旗經濟持續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高於全區平均水平態勢,受教育水平、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指標均接近或超過全區平均水平,區域性貧困問題得到整體解決,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脫貧攻堅成就振奮人心:80.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7個貧困旗縣、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退出。
乘著國家興邊富民行動的東風,內蒙古20個邊境旗市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邊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十三五”期間,安排給20個邊境旗市區的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達到33.15億元。20個邊境旗市區緊緊圍繞肉牛、馬鈴薯等扶貧產業和旅游、電商等新型產業,採取“菜單式”幫扶、龍頭企業帶動等模式,實施各類產業項目2391個,帶動3.17萬戶、7.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今年,中央及自治區累計下達少數民族發展資金6.64億元,其中向原57個貧困旗縣下達少數民族發展資金4.27億元,向15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下達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19億元,用於民族村寨保護與發展、民族鄉村振興試點建設等,支持民族傳統手工業、鄉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發展。
在大興安嶺西北麓,邊陲小鎮蒙兀室韋蘇木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發展旅游業,建設了民族團結廣場、民族文化園等民族融合特色景點,400多戶人家從事旅游相關產業,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穩步提高。
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投入極大改善了嘎查基礎設施,提升了產業發展能力。嘎查黨支部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堅持落實“草畜平衡”制度,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雙贏,嘎查年人均純收入已近2萬元。
如今,行走在內蒙古大地上,在鄉村牧區、街頭巷尾,處處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場景。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在你來我往、交流交融中,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各族人民正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並肩攜手,共筑民族團結幸福家園,共創繁榮發展美好未來。(見習記者 李存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