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青山村的藝術范兒

2021年09月06日08:5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青山村全景。 姚鐵成 攝

  “一位北京來的女游客稱我們這裡是鑲嵌在大山中的彩色村庄。”站在半山坡,李廷潤用剛摘下來的一朵金蓮花指著斜陽映照下的村庄對記者說,“我對這個評價非常滿意。”

  這位北京游客所指的“彩色村庄”就是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青山村。

  曾經,隨著煤炭資源枯竭,這裡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

  那麼,是什麼讓這個村發生了巨變?

  上世紀90年代,為了擺脫貧困,李廷潤和村裡的其他年輕人一樣,早早走出了大山。但他們不論走多遠,發展得有多好,心裡總是惦記著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

  幾年前,李廷潤放棄了發展正好的事業回到家鄉,在村民的推舉之下進入村委會,擔起改變青山村的重任。

  如今,李廷潤已是青山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青山村戶籍人口780戶1620人,常住人口91戶163人,留下的‘老弱病殘’辛勞地耕種著964畝水澆地。”談起最初回村時的情景,李廷潤內心五味雜陳,“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給了我們回村發展的勇氣。”

  青山村位於大青山南坡腹地,森林茂密,有杜鬆、胡楊、山櫻桃等植被,風景優美,宜居宜游。特別是村裡有著獨特的民居格局,現存石頭房屋幾十間,保存較為完好的村民居住院落近百間。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與周邊環境相映襯,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和美術愛好者前來拍照和寫生。

  “既然資源這麼豐富,為什麼不能把整個村庄變成大青山上的涂鴉世界?”李廷潤沒用多久就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達成一致意見:走藝術與旅游之路。很快,內蒙古師范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6所高校的藝術類院系就將學院的寫生基地扎根在了青山村。

  學生們來到這裡后,立即被當地的景色所吸引。他們在田地裡、山壟上、民居前,用手中的畫筆寫生寫意,還有的學生索性在青山村院落牆體上畫出了美麗的圖景,山溝溝裡瞬間有了藝術氣息。

  希望的沃野上,黃澄澄的谷穗垂著沉甸甸的頭﹔農家小院裡,鮮嫩的蔬菜把畦田遮蔽得嚴嚴實實﹔辛勤勞作了一夏的農民,被太陽晒得發黑的臉上綻放著笑容﹔已經關閉的煤礦工業遺存、曾經繁華的包石鐵路、獨特的石窯民居……經過兩年多時間,青山村變成了美術作品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的藝術村。

  在這裡,游客可以看到20世紀七十年代青山村依托煤炭資源建立的汽車運輸公司,也不難想象那些年村集體經濟年入百萬的輝煌﹔在這裡,百余米爬坡的村巷道上,可以找到滾鐵環、跳山羊的歡樂記憶。

  發展旅游業,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輕鬆地掙到錢。陳舊的房屋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新鮮的蔬菜和村民家裡的笨雞、土雞蛋成了城裡人青睞的美食。“以前我的小超市就是掙個油鹽醬醋錢,自從寫生基地的學生娃娃們來了以后,每天純收入能達到300來塊錢,可比到外面打工強。”村民程三仁高興地說。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合作”的原則,青山村依托獨特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著力打造“青山印象”繪畫寫生基地,形成繪畫攝影、藝術涂鴉、紅色文化等不同主題的觀光區。

  “寫生基地的蓬勃興起,帶來了人氣和活力,催生了‘寫生經濟’,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站在全新的繪畫作品展廳中,李廷潤握著孫濤的手,興致勃勃地謀劃著未來。

  孫濤是青山村參股成立的青山印象文化發展公司總經理,他說:“我們之所以把公司開到這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這裡獨特的涂鴉文化,再加上區位優勢,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發展文旅事業的信心。”

  企業先后投入110萬元,建起了研學基地、紅色旅游基地,並與五當召旅游景區結合,在石拐老區與4A級旅游景點之間建起了一個重要的“驛站”。

  孫濤預計,青山村的文化旅游產業今年純收入會達到10萬元以上。

  看到村裡的巨大變化,一些漂泊在外的村民也有了回鄉的念頭,池才旺就是其中一位。他說:“如今,家鄉的環境美了,生活富裕了,我也打算搬回來住了。”(記者 劉向平 實習生 黃瑞)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