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烏海:筑牢黃河生態保護屏障 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2021年08月31日09:12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鳥瞰濱河新區。王超 攝

東源科技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郝飚 攝

海南區賽汗烏素村風景美如畫。石歷增 攝

城市被綠色環繞。王超 攝

賽思普年產30萬噸氫基熔融還原高純鑄造生鐵項目。 郝飚 攝

礦區環境綜合治理穩步推進。石歷增 攝

烏海市政務服務中心為市民辦事提供“一站式”服務。郝飚 攝

金秋時節,烏海葡萄喜獲豐收。郝飚 攝

烏海市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細心呵護新生兒。路靜 攝

烏海市市域社會治理中心構建城市“智慧大腦”。孟和朝魯 攝

自治區首座加氫站投入使用。郝飚 攝

烏海,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半個世紀以來,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如母親般滋養著沿河兩岸的烏海百姓,也孕育出“黃河明珠·烏海”這張金質名片。近年來,烏海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服從服務於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堅持“著力抓好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一個遵循,貫徹“堅決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一條主線,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施高效能治理。如今,這座黃河岸畔的美麗城市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七治”守護碧水藍天淨土

烏海市因煤而建、因煤而興,一個時期以來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鋼鐵冶金為主導的工業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在發展地區經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等問題,大氣環境一度受到影響。近年來,烏海市聚焦揚塵污染、火點自燃、庫區清淤、臭氧污染等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嚴守空氣質量目標底線,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內蒙古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公司黃白茨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礦有著63年的歷史,在打造綠色礦山過程中,公司投資約7661萬元,對採區范圍內的矸石堆、渣堆、採坑進行連片分區治理﹔投資3780萬元推進污染物防治工作,有效減少揚塵污染和廢水、廢氣排放﹔投資2856萬元,採用連採連充工藝將洗選煤矸石通過管道向井下填充,基本實現無煤矸石外排﹔實施煤矸石連採連充項目,把煤矸石、粉煤灰、水泥按比例混合,注入井下,解決了老礦矸石渣山自燃冒煙的問題,同時置換出地下資源。如今,這裡的礦山在披上“綠裝”的同時,還產生了經濟效益。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烏海市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為鐵規矩和硬杠杠鮮明立起來,緊盯突出問題,統籌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深入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治理、產業轉型升級等6項工程,堅持“治礦、治企、治水、治車、治路、治氣、治場”多管齊下,採取超常規舉措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加快推進礦區自燃火點治理、排土場整治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累計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14座﹔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與石嘴山市簽訂了《石嘴山市、烏海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深入實施工業爐窯、揮發性有機物、物料堆場揚塵污染整治等重點治理工程,組織完成大氣治理項目324個﹔30台礦區公共道路機械化清掃車投運,礦區環境智慧管控系統精准監控130余家礦山企業﹔全市2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5座污水處理廠達標率為99.6%,全市5座污水處理廠達標率99.6%……

一項項耀眼數據的背后彰顯了烏海堅決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決心。

與此同時,烏海市還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先后實施甘德爾山沙坡花草帶綠化、黃河庫區大壩綠化等多項重點生態工程﹔開展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從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水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強化源頭控制,加強過程管理,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深入落實河長制,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實施沿黃岸線防護等重點工程,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實施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生態治理試驗項目,黃河烏海段水質由Ⅲ類提升到Ⅱ類,躋身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 穩步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工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是烏海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立足現有基礎和比較優勢,烏海市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創新鏈,推動工業產品向精細化、高端化、終端化方向轉變﹔制定《焦化產業重組升級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焦化產業重組升級高質量發展產業規劃》,以科學系統規劃引領“散弱小”企業整合重組提檔升級,推動資源利用由粗放使用向集約利用轉變﹔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把節能減排降耗作為硬約束,淘汰關閉落后產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化工產業往高端走、往精細化走、往新材料走。

新興產業是產業轉型的突破口。京運通新材料光伏項目、寶武炭材料產業園、全球業界單爐產能最大的氣相二氧化硅工廠紛紛落戶烏海……一批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80%,它們無疑壯大了烏海轉型發展的底氣和后勁。

進入新階段、融入新格局,必須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氫基熔融還原新工藝,推動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轉變,實現冶金產業綠色化、精深化、高端化﹔烏海化工有限公司相繼建成自治區第一家加氫站和國內首家民用液氫工廠,打通液氫商用化“高速路”﹔海易通銀隆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開工建設新能源產業園,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落戶烏海……在幾乎沒有任何可借鑒范本的情況下,烏海市搶先站上了氫能的風口。

如何把發展先機變為產業優勢,烏海確定了方向目標。按照《烏海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今后,烏海將積極推動形成氫制造、儲運、銷售和應用的氫能產業體系,推進氫能源技術應用,構建氫能經濟新格局,全力打造氫經濟示范城市。

在推動產業轉型、動能轉換的路上,烏海市也從未停止過對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的思考。不斷創新思維,敢於無中生萬有,總能在發展落差中尋找到發展新機。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夜間經濟、網紅經濟、首店經濟等新業態,飛獅工業互聯網、快成科技、海易通物流電商等平台上線運行,星巴克、胡桃裡、摩爾城、海底撈等首店入駐,直播帶貨、網紅帶貨等消費新模式逐漸興起。充分發揮“山水沙城”特色景觀優勢,建成4A級景區5家,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旅游收入、游客人數年均分別增長 26%、19%。

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點燃新引擎。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轉型升級的新格局逐漸形成,烏海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跨入發展新階段。

以城市轉型新面貌 回應群眾高品質生活新期盼

金秋時節,烏海處處呈現出迷人的景色。

置身於甘德爾生態文明景區,滿目蔥蘢,樹影搖曳,清風拂過,叢葉舞動,令人心曠神怡﹔游走在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波光蕩漾,水鳥啁啾,蘆葦搖曳,充滿了詩情畫意﹔漫步於廣場公園,或亭台樓閣、或流水潺潺、或花香鳥鳴,一幕幕愜意的溫暖場景暖暖流淌﹔行駛在道路之上,綠樹掩映、郁郁蔥蔥,生態廊道綻放城市無限生機。

截至2020年,烏海市園林綠化面積6萬余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綠地率4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5平方米。先后榮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如今,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綠色福利”在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烏海正全力譜寫著工礦城市綠色蝶變的宏偉篇章。

烏海市曾經依礦而建的工礦棚戶區有大大小小17片,居住著6.6萬戶近20萬人,超過城市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從2007年開始,烏海市啟動了大規模的棚戶區搬遷改造工程,並牢牢抓住“建得好、搬得順、拆得掉、住得穩”4個關鍵環節,一年一個台階向前推進。如今,14年過去了,烏海市累計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15萬套,1300多萬平方米,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圓了“安居夢”。

“十三五”時期,烏海市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77.8億元,榮烏高速烏海段、國道110線黃河特大橋等一批道路橋梁工程建成通行,公路總裡程達1175公裡,路網密度是全區平均水平的3.9倍﹔

新建改造供熱、給排水管網900余公裡,生活污水處理率、燃氣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8.3%、97%、100%﹔

農區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推進,實施危房改造、街巷庭院整治等專項行動,綜合執法、環衛保潔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區延伸,農區公交通車率達100%﹔

基本養老、醫療等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養老機構、養老床位比5年前分別增長117%、158%﹔

新建擴建幼兒園20所,普惠性幼兒園入園率居全區首位,三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評估。普通高中一本上線人數實現“五連增”﹔

烏海市人民醫院、蒙中醫院晉級為三甲醫院,人民健康保障指標考核連續4年蟬聯全區榜首﹔

“書法五進”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中國書法城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2021年4月,隨著烏海碧桂園項目開工奠基,市民期待已久的濱河二期建設正式啟動。濱河二期功能定位為引領烏海市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空間載體,烏海未來的創智活力灣、繽紛宜居城,共規劃商務商業、文創休閑、旅游服務、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

城市空間大幅拓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在烏海,百姓渴盼的品質城市的理想逐漸變成現實。烏海由外在到內涵,從形象到品位,處處散發著“近者悅、遠者來”的魅力。(趙暉)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