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頭枕黃河美夢圓

2021年08月17日08:5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黃河托克托縣段。

  清晨,30歲的郝福保穿梭在葡萄架間,將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剪下,無暇顧及從臉頰滾落的汗水。“昨天有人訂了200斤葡萄,一會兒就要來取。這單葡萄還沒剪完,那單又預定上了。”郝福保說。

  不遠處的黃河岸邊,一個個魚塘錯落有致,水鳥盤旋上空發出聲聲鳴叫,一把魚食洒下,小魚小蝦密密麻麻探出頭來爭搶食物。再過十來天,南美白對蝦等稀罕品種就要上市,在黃河邊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們摩拳擦掌,准備迎接新一輪的游客大軍。

  初秋時節,歷史悠久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郝家窯村,綠意盈盈、瓜果飄香,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郝家窯村,因黃河而起。

  清乾隆年間,山西的郝氏兄弟走西口來到托克托縣,見黃河岸畔水土豐腴、草木欣榮,便在這裡安了家,郝家窯因此得名。

  滾滾黃河由西而來,流經托克托縣境內,折南入晉陝峽谷而去。這裡是黃河上中游的分界處,郝家窯就在黃河東岸。

  郝家窯種葡萄的歷史和村庄一樣悠久。面朝黃河背靠山梁,獨特的小氣候使這一帶葡萄皮薄、水分大、甜度高。好吃的托縣葡萄聞名遐邇。

  郝家窯村,因黃河而興。

  每年一入秋,郝家窯的葡萄就供不應求,價格最高的時候能賣到18元一斤。可在郝福保的記憶裡,葡萄並不是一直這麼值錢。“曾經,五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每到開學,父母都為我們姐弟的學費發愁。”郝福保回憶。

  門前是河灘。黃河水落,河灘地現,庄稼長勢良好﹔黃河水漲,則地少糧不足。

  房后是土坡。2萬多畝的黃土坡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種啥啥不成。

  一刮風,黃土漫天,一下大雨,大家就睡不著覺,擔心從土坡傾瀉而下的洪水將葡萄苗連根沖起。

  郝家窯村曾為擺脫貧困面貌不斷“探路”。“靠水吃水,1990年左右村裡挖了1萬畝魚池發展黃河鯉魚養殖,可因為環境不好、交通不便、游客稀少,銷售跟不上,魚池最終廢棄。”郝福保的三爺爺郝長青直嘆氣。

  那個時候,郝家窯村民有兩個夢:一個是綠色夢,希望生態環境好起來﹔一個是致富夢,家家戶戶能增加收入過上好日子。

  轉機終於來了!“要想發展,必須首先把生態搞上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植被恢復等項目工程陸續實施,郝家窯村搭乘著政策的春風,生態開始好轉起來。

  2010年,依托黃河和庫布其沙漠而建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神泉生態旅游景區開門迎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景觀吸引了眾多游客。

  村裡抓住機遇打機電井、硬化道路、挖標准魚池、為村民統一架設葡萄架,曾經廢棄的魚塘又被利用起來,這個黃河邊的小村庄開始一點點變了模樣。

  “2011年我考上大學,每回來一次,家鄉都有不一樣的變化。老鄉們住進了新房子,村裡建起了新廁所,路燈亮了、垃圾箱有了。”郝福保感嘆。

  郝家窯村,因黃河而富。

  生態環境改善,重在久久為功。

  近年來,托縣實行了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劃定了3.3公裡沿黃生態保護區,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嚴格執行24小時入黃水質監管﹔建設起沿黃生態廊道,沿黃公路兩邊一排排防護林拔地而起,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種滿了葡萄和果樹﹔屋后的黃土坡變成了水上樂園、觀光生態園和綠博園,漫山的果樹春天遍野花海,秋天碩果累累……

  好生態、好環境,吸引大批游客紛至沓來,開啟了郝家窯人的好日子。

  2015年,在外打工的郝福保果斷回到家鄉,擴大葡萄種植面積,跟父母一起開起了農家樂,多的時候年收入能達到七八十萬。“以前家家戶戶種三五棵葡萄自己吃,現在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是葡萄。曾經賣不出去的葡萄現在種多少都不愁賣。”他笑呵呵地說。

  “十幾年前我們來過郝家窯,那時候路邊零星有幾個小魚塘,魚塘邊上支起三四個簡陋的鐵皮棚。來了游客,鐵皮棚裡一坐,一鍋黃河魚就是最好的招待。現在路兩邊全是裝修精致的農家樂,隨便走進一家,黃河鯉魚、燉笨雞、油炸糕,那叫一個香!”從呼和浩特市區來的游客劉三格說。

  “目前,全村有2500多畝葡萄,65家農家樂,近3000畝魚塘,人均年收入達到2.6萬元。”郝家窯村黨支部書記郝爭平介紹。

  依枕著黃河,走過幾百年歷史的郝家窯村漸入發展佳境﹔依枕著黃河,郝家窯人多年美夢今已圓。這個黃河岸邊的小村庄,正隨著奔涌的黃河水,一路向前。(記者 許曉嵐 霍曉慶 高慧 包葒)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