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為耕者謀利 為食者造福

——記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杜永春 

2021年08月17日09:0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杜永春在套袋授粉。

  盛夏,午后。熾熱的太陽照射在達拉特大地上,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綜合試驗站,300多畝綠油油的玉米在烈日下盡情舒展、生長。“夏天30多度的高溫,是玉米最佳授粉期,我們搶抓農時一棵一棵人工授粉,從不午休。”穿著長袖衫、戴著遮陽帽,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杜永春在熾烈的陽光下穿梭在玉米試驗田裡,給培育試種的玉米新品種套袋授粉。

  作為一名農業育種工作者,共產黨員杜永春帶領他的團隊躬身田間30年,在玉米育種領域取得驕人業績。他們的研究成果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牧民經濟收入,為內蒙古農牧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北方地區開展育種工作,從材料准備、播種、人工授粉、田間數據記載、收集、收割、總結要經歷11個月的時間。為加快育種進程,從1999年開始,杜永春帶領團隊往返國家南繁基地,利用“南繁”加代,加快新品種選育速度。在北方育種進入收割期,同時開啟南繁基地育種工作。30多年來,為了最大限度縮短科研育種研發的時間半徑,杜永春帶著自己的科研團隊往返南北方,在無縫銜接的工作節奏裡持續奔波著。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杜永春的玉米育種科研團隊迎來了他們的首個突破年,這一年,他們一舉育成三代玉米新品種,實現了在玉米育種科研上的歷史性突破。在隨后的科研實踐中,他們持續發力,陸續培育出諸多玉米新品種。截至目前,杜永春的團隊已育成玉米新品種12個,所育玉米新品種推廣面積達528萬畝,創造總經濟效益近9億元。其中,伊單81、伊單131、滿世通88等新品種的育成,因其高產、抗病、抗倒、脫水快等優點完全可以和美國先鋒系列品質相抗衡。多個新品種的不斷育成與推廣應用不僅加速了玉米品種的更新換代,還促進了本地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了蒙西地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杜永春和他的團隊所做的玉米育種科研工作就肩負著這一重要使命。

  面對艱苦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條件,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杜永春始終如一履行著自己對這份職業的責任與擔當,把自己磨礪成育種科研領域裡的一道耀眼的“光芒”,為整個團隊的蓬勃發展照亮前行之路。

  像農民一樣,在夏日高溫裡勞作是杜永春和他的團隊工作的常態。為了防止被玉米葉子劃傷皮膚,他們必須在烈日下穿著厚實的工作服穿梭於玉米林中,汗水常常濕透衣襟。而在濕熱多虫蟻的海南,他們經常被螞蟻叮咬得腿腳紅腫,疼痒難忍。但這並不能阻礙他們科研的腳步,每一次從研究育種到成果轉化,杜永春都在用務實的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並以共產黨員的凜然大氣、博愛奉獻凝聚著一支“能扑下身子、耐住性子、團結干事兒”的育種科研隊伍。他帶領團隊堅持奮斗,用勤勞的汗水澆灌出累累科研碩果,斬獲無數科研獎項與榮譽。先后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1項、自治區級、市級科技進步獎3項,自治區豐收獎9項﹔他個人先后被評為“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自治區南繁工作先進個人”“鄂爾多斯市優秀共產黨員”“鄂爾多斯市草原英才”“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榮譽隻代表過去,這些榮譽是對我和我的團隊工作的肯定,是對我們的鞭策和鼓勵。在未來,我將繼續帶領團隊‘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在育種科研領域深耕細作,繼續為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微薄之力。”面對榮譽和取得的成績,杜永春沒有自滿,持續培育出更多的優良種子品種,這才是他追求的目標。(記者 郝雪蓮)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