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通遼赤峰兩市將在4大領域29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

2021年07月23日10:01 | 來源:通遼日報
小字號

  為深入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建設赤峰、通遼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兩地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決定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區域合作。

  在生態環保方面互動共治。合作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圍繞改善西遼河流域水環境質量,共同加大水污染防治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落實河流生態補水要求,配合自治區開展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補償,努力實現“有河有水”的目標。建立健全溝通及時、協調有力、運行高效的信息互通機制、聯動處置機制,共同應對跨界突發環境事件,共同打擊跨界環境違法行為,保障兩地環境安全﹔協同推進蒙東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在林草生態建設、科爾沁沙地治理和西遼河流域綜合治理等領域,開展長期深入的合作,共同向國家、自治區爭取啟動西遼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共同推進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落實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治理目標、重點舉措和保障方案,強化水資源監管,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保護河湖水生態,建立赤峰與通遼西遼河流域“量水而行”長效機制,為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水安全保障。

  在產業升級方面互促共進。協同爭取自治區對蒙東地區實施差異化產業政策。在生態環境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共同爭取對蒙東地區煤電、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冶金等產業執行差異化產業政策,把蒙東做為國家的能源、金屬原材料基地,在符合產業政策的條件下,為上述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在資金、技術、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協同爭取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盡早獲批。兩市要攜手推進,爭取國家早日批復,並對兩市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合作、加快產業轉移等方面給予差別化政策支持,在資源配置、產業布局、項目建設、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合作范圍,共同探索研究建設“飛地經濟”園區﹔共同加強種業合作。協力推動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牧業產業化、品牌化﹔聯手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快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重點圍繞肉牛、肉羊、玉米、雜糧、蔬菜種源建設,加強良種交流,進一步挖掘生產潛力﹔強化兩地良種試驗示范成果交流,相互彌補優良品種種源短板,共同提高良種培育水平﹔共同深入開展中蒙藥材種植合作,鼓勵兩市中蒙藥材種植優勢主體跨區域投資生產,建設赤峰、通遼雙百萬畝中蒙藥材基地。發揮赤峰市藥材集散地的作用,鼓勵兩市中蒙藥材經營優勢主體跨區域落地經營,促進蒙東地區中蒙藥材流通體系建設。支持兩市藥企開展人才交流活動,共同提高藥品質量和企業管理、營銷水平﹔共同加強農畜產品加工合作。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聯合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畜產品加工園區。促進兩市園區、加工企業流通互動,推動兩市原料生產、精深加工、體驗展示、物流配送有機銜接﹔務實開展品牌建設合作。立足擴大綠色農畜產品的市場影響力、競爭力,提升優質農畜產品附加值,以兩地共辦展覽會、推介會、培育“網紅”、電商銷售等多種形式,加強優勢品牌影響力融合,擴大地區性產品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同類產品市場佔有率﹔共同加快區域性物流網絡合作。加快兩市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降低往來車輛“空載率”﹔建立赤峰、通遼及錫盟、朝陽、承德等周邊城市快遞物流企業利益共享聯結機制,通過大型倉儲、大型貨場等資源要素的互助互用,對接物流企業形成合作關系,實現快遞物流雙向配載,有效降低區域性物流成本﹔共同推進綜合轉運體系建設,破除多式聯運“中梗阻”,實現更大范圍內的供應鏈體系整合,減少無效、低效物流活動,進一步提高區域性物流網絡的整體競爭力﹔共同強化旅游領域合作。突出兩地資源特色,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旅游項目,打造綠色生態養生、民俗文化探秘、大漠休閑運動、冰雪溫泉康養、史前文化研學等跨地域精品旅游線路,實現赤峰中國北疆風景大道與通遼科爾沁500公裡風景大道有效銜接。聯合開展區域旅游策劃、宣傳、推介,互動開拓客源市場,積極推進互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建立赤通旅游聯盟,組織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行社等涉旅企業制定互惠政策、互推旅游線路,引導推動兩地旅游景區締結友好合作關系,努力構建旅游資源共享、精品線路共建、旅游發展共贏的區域旅游發展大格局。

  在基礎設施方面互聯共建。共同推進“三北”高鐵新通道列入國家規劃。鑒於目前已完成預可研編制工作的實際,兩市共同爭取該項目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並合力爭取自治區選擇對赤峰、通遼有利的高鐵“西線”線路方案﹔共同推動公路項目納入自治區規劃。一是共同推動天山至開魯至科爾沁區地方高速公路(現有國道303連接)納入自治區高速路網中長期規劃。二是共同推進省道S503大沁他拉至阜新公路向北延,與赤峰境內省道210線銜接,並納入自治區中長期路網規劃。三是共同謀劃霍林郭勒至阿魯科爾沁旗公路,積極推進納入自治區中長期路網規劃,共同爭取項目落地實施﹔共同有序推進兩地毗鄰村鎮之間“斷頭路”建設。兩市協同爭取上級補助資金,推動實現路網“內聯外暢、互聯互通”,為兩地物流網絡建設、農畜產品運輸、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堅實有效的通行保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協同推進兩地通用航空發展。統籌規劃赤峰與通遼城市間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戰略與產業布局,從通用機場網絡互聯互通、通航要素資源共用共享、延伸通航產業鏈條、加強通航運營保障、培育通用航空市場等角度,深入研究兩地城市間通航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共同推動通用航空產業一體化運營網絡體系建設﹔共同推動跨盟市天然氣管線項目審批。推進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優化升級。兩市共同申請自治區核准﹔共同推動跨盟市電力外送通道項目審批。聯手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協力推動項目落地實施﹔協同爭取LXB調水內蒙支線工程獲得國家資金支持。一是兩市配合進一步協調自治區爭取國家發改委盡快審批項目可研報告。二是共同爭取國家資金支持,並爭取國家發改委按照西部引調水工程國家補助比例給予資金支持。

  在公共服務方面互通共享。協同推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重點推進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結合赤峰、通遼普通高中辦學特色,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以教科研為突破口,推動兩地市直高中和旗縣高中對應結對合作,以結對學校為重點,輻射帶動其他學校,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結合兩地產業結構特點和職業院校辦學實際,以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校合作和推進中高職深度銜接為主要任務,聯合職業院校共定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共制人才培養方案,共研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教師培訓,共享教育教學資源,共同組織“知識+技能”考試考核,實現學籍、學分互通互認,打造一批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專業,系統貫通培養高端技能人才,增強技能人才的穩定性和適需性﹔協同開展醫院與醫院、高校與醫院合作。推動兩地間二級以上公立醫院互派優勢專家坐診、帶教,相互帶動打造一批優勢專科。支持兩地醫院在醫院管理、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設、遠程醫療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交流,促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推動兩地醫院搭建學術交流平台,互派專業人才進修培訓,開展學術講座、交流研討等活動,實現互通有無、共同提高。支持兩地三級醫院支援幫扶對方城市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促進兩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依托內蒙古民族大學、赤峰學院的教學、醫療、科研等優勢,促進兩地醫院高質量發展,實現同頻共振、合作共贏。力促內蒙古民族大學與赤峰市婦產醫院深度合作,推動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幫扶通遼市醫院口腔學科建設。支持內蒙古民族大學、赤峰學院在對方城市醫院建立臨床教學醫院,擴大實踐教學基地。支持內蒙古民族大學、赤峰學院與對方醫療機構開展醫學科研創新和新技術新項目應用﹔聯手打造“蒙字號”藥品品牌。依托國家民委、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內蒙古民族大學蒙藥研發實驗室和內蒙古民族大學與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中心食品藥品檢驗所聯合申報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藥(蒙藥)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科研優勢,加強校企、校地合作,支持兩市藥企開發新藥、醫療機構研發經典名方等工作,共同打造一批“蒙字號”藥品品牌﹔合力推進兩地醫保聯動。鞏固完善赤峰、通遼兩地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員住院醫療費直接結算,配合自治區開通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住院醫療費直接結算。研究探索將兩地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管理,進一步減輕參保人員就醫負擔﹔共同強化科技創新交流協作。共同培育企業創新主體,支持兩地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共同開展科技合作,建立區域內科技協同互動機制,共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務兩地的專業化技術研發服務平台和成果轉化基地﹔共同構建人力資源協作長效機制。加強蒙東人才市場勞動力信息、人才信息等互聯互通,優先向對方開放並共享人力資源信息,強化宣傳推介和人崗對接,形成人力資源合作長效機制。鼓勵和支持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長期交流合作,有針對性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人才培訓合作,推動實現機構發展和就業創業雙促雙贏。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官方網站、官方公眾號等平台,加強人才政策信息宣傳,營造良好的人力資源合作氛圍﹔協手建設蒙東人才高地。鼓勵支持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教育、醫療等領域人才互訪交流,建立區域產業戰略聯盟﹔實施產業人才集聚計劃,加大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引進培育力度,通過項目合作、顧問指導、人才培訓等方式,實現兩地人才智力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打造蒙東人才高地﹔共同深化文物研究保護合作。聯合開展兩地文物資源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在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方面進行合作。聯合開展西遼河流域文明資源調查研究,進行西遼河流域文明整體品牌塑造和宣傳推介。聯合加強革命文物資源調查研究,開展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加強兩地博物館在文物保護修復、學術研究、陳列展覽、文創開發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聯合策劃舉辦特色文物精品展覽﹔共同強化文化領域交流合作。廣泛開展攝影、書畫、廣場舞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增進兩地民間文化交流互鑒。整合兩地優勢資源,探索聯合創作文藝精品路徑。搭建“紅山文化旅游節”“通遼烏蘭牧騎匯演”等平台,組織開展兩地專業文藝院團互動交流演出。借助格斯爾、科爾沁潮爾史詩、烏力格爾等非遺品牌,開展兩地非遺代表性項目交流活動,共同推動兩地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共同推動兩市公積金的互聯互通互認,優化公積金業務審核流程和申報材料,積極擴展公積金通辦業務范圍,積極支持異地購房公積金貸款和提取業務,為兩市群眾和人才交流提供良好的住房公積金服務和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兩地協作的公共衛生、疫情防控、防災減災等應急救援體系。建立兩地區域災害救助資源數據庫,推動兩地應急信息聯動、應急資源共享、救災物資互調。完善兩地綜合應急救援聯動、監測預警、信息通報、聯勤聯動等各項機制,加強多方面、深層次交流合作,構建區域聯動、快速反應的多維度、跨區域綜合應急救援體系。(記者 管煒)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