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興安盟廣袤田疇呈現新型經濟業態

2021年07月12日09:5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作為內蒙古自治政府誕生地和黨的民族自治制度最早實踐地,擁有深厚紅色底蘊的興安盟,培植紅色旅游資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謀篇,借項目布局,摘窮帽拔窮根,實現了從老少邊窮地區到北疆明珠的華麗蛻變。

盛夏,在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綠油油的稻苗在成片的稻田內拔節生長。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這個曾經貧困的小山村通過大力發展綠色有機水稻產業、設施農業和發展鄉村旅游,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稻米之鄉和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

義勒力特鎮黃家店嘎查村民李紅臣有著20多年的水稻種植經驗。今年年初,他與當地的明武水稻合作社簽訂了75畝水稻訂單,預計每畝地可收入2000塊錢左右,一年淨賺10多萬元。“自從發展水稻產業,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了,希望這個產業發展的越來越好,讓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富裕。”李紅臣笑著說。

在內蒙古綠豐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牛舍內,一頭頭健碩的安格斯肉牛悠閑地吃著草料,工人趙成正在清理著牛舍。趙成自從來這裡工作后,每月除了拿到工資,還能享受資產收益分紅。

2018年以來,綠豐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實施京蒙扶貧協作項目4項,總投資4650萬元發展肉牛產業。通過實施資產收益、放母收犢、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多種農企利益聯結模式機制,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在京蒙扶貧協作中,興安盟5個國貧旗縣市由北京市5個區對口幫扶,僅2019年就有8家北京企業落地興安盟,完成投資3億元,帶動貧困人口2133人。

產業興,農民富。興安盟把產業作為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重要載體,通過政策多頭疊加、項目多方捆綁、產業多重覆蓋等辦法,創造性地開展了“菜單式”“托管式”“資產收益式”等產業扶貧模式,實現到戶產業施策全覆蓋,激發了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產業壯大很關鍵,它不僅是就業崗位和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更是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最佳銜接點。”興安盟扶貧辦主任王海英說,隻有產業真正的興旺起來,才能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牧業的高質高效,農牧區的宜居宜業,農牧民的富足安穩。

據統計,從2012年到2020年,興安盟投入扶貧資金120億元,形成扶貧資產84億元,人均收入增至12574元。目前,興安盟持續推進大米品牌、玉米精深加工、肉牛全產業鏈體系及全國高端奶業生產基地建設和旅游業的發展,著力培育發展本土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農村新型經濟業態,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田園綜合體、鄉村民宿、特色小鎮陸續強化建設,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元素不斷增多,帶動了全盟鄉村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構建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把旅游業打造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興安盟常務副盟長姜天虎說。(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訊員 李雪)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