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錫林郭勒草原“吸氧”
盛夏季節,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山、湖、草、木相映成趣,景色悠然氣候宜人。該縣諾爾鎮新民村一組村民馬雲平承包的3700畝土地上, 一眼望去,滿目綠色,郁郁蔥蔥,林間種植的芍藥花婀娜多姿,成蔭的綠樹下,三三兩兩的西門塔爾牛正在悠閑地吃草,一副如畫的美景。
曾經有人出價600萬元換取這片土地的承包權,而馬雲平對此無動於衷。他對筆者說:“我20年的勞動成果、國家政策20年的惠顧換來這片3700畝地的綠水青山,這對我來說是無價之寶,是給子孫后代留下的金山銀山。”
對於世界4大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來說,守護首都北京正北的生態環境,建設祖國北疆綠色長城不僅僅是馬雲平等人的堅守,更是104萬錫林郭勒草原兒女的奮斗目標,是全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敬獻的綠色厚禮。
為了這份厚禮的“綠色”屬性,錫林郭勒的草原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收獲了斐然成績。據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在全區12個盟市“十三五”大氣環境約束性考核目標完成情況排名中,錫林郭勒盟位居第一,而且2020年完成情況預測也排在第一。
去錫林郭勒呼吸新鮮空氣,沐浴天然氧吧已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帶動錫林郭勒草原旅游和經濟增長的一大重要元素。在該盟西烏珠穆沁旗蒙古漢城景區,來自上海的游客夏先生對同行的朋友們唱起了剛剛學會的一首歌——“錫林郭勒大草原,我心中的綠色。錫林郭勒大草原,大海一樣遼闊……”
巴亞斯古楞是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也是用行動守護這片綠色的人。他家於2017年處理了1000多隻羊,從吉林省購進了100多頭優質西門塔爾牛,走上了“減羊增牛”之路。他說:“從事畜牧業生產不但要考慮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要算好生態賬,生態好了,才能持續發展。”
作為舉世聞名的天然草牧場,錫林郭勒盟認真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全盟2.7億畝草場納入補獎政策范圍,劃定草畜平衡區2.2億畝、禁牧區0.5億畝,科學核定適宜載畜量,實行責任落實與資金發放相挂鉤機制,配套推進農區禁牧、沙地禁羊措施,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多年來的超載過牧問題得到初步遏制。特別是近三年,全盟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量連續呈現負增長,總規模較2000年減少326萬頭隻,控制在適宜載畜量范圍內。同時,該盟每年安排3500萬元,以每畝補助30-65元的標准,對4個重要生態功能區試點實行特殊保護措施,還從2018年開始,每年投入1.68億元,在草畜平衡區全面推行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措施,促進草原休養生息、科學利用。
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草原的主體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積佔全區的26.5%,分布的草地類型和植被種類最為齊全。錫林郭勒盟將62.35%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與20年前相比,今年的草原植被蓋度提高了16個百分點,產草量提高了50%左右。為了更好地“護綠”“用綠”“管綠”,錫林郭勒盟將發展思路定為主攻現代畜牧業、清潔能源和文化旅游三大產業。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7月21日 第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