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5.5億雙腳“種”出了這片“螞蟻森林”

本報記者  王俊嶺
2020年06月29日09: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巴彥烏拉嘎查的螞蟻森林281號區域,佇立著螞蟻森林與中國綠化基金會的木牌。該區域種植面積、植物種類、數量一目了然。本報記者 王俊嶺攝

阿拉善左旗境內一處改良紅柳苗木種植試點區域。本報記者 王俊嶺攝

點開支付寶,看一看自己每天貢獻的碳減排量,再去好友的“森林”裡逛上一圈,“偷”幾個“綠色能量球”,已經成了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樂趣。

當螞蟻森林的“能量積分”達到一定標准之后,便可以解鎖不同的樹種,在生態脆弱地區種下一棵真正的樹苗。而少用一個一次性紙杯,則能為植樹造林貢獻一分錢善款﹔多幾公裡“以步代車”,就可以為防風固沙一線的小樹苗多澆一次水……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螞蟻森林帶起了數億用戶綠色生活的節奏,成就了中國大地上的一片又一片神奇的新綠。

那一棵棵樹苗背后,是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是生態治理的又一個中國奇跡。

日積跬步,方至千裡

“上個月平均每天走了多少步?”

“21165步!嘿,真不賴,每天兩萬步以上保持住了!”來自浙江紹興的“90后”小伙兒沈鈞亮從手機裡翻出了5月份的步數統計,滿意地點了點頭。

如今,每天堅持“兩萬步”,已經成為沈鈞亮的生活常態。

“上大學那會兒,我深受肥胖困擾,一來影響個人形象,二來也不利於健康。當時我下了決心,為了在畢業季穿上學士服拍幾張帥氣的照片,一定要減肥。”沈鈞亮告訴記者。

不過,知易行難。減肥真到了“動真格”的時候,沈鈞亮感到“堅持”二字真不容易做到。

2016年8月,螞蟻森林項目正式在支付寶上線。正在統計每天步數的沈鈞亮第一時間注意到並開始嘗試參與。很快,他便愛上了這款應用。

據支付寶公益事業部總經理、螞蟻森林項目負責人徐笛介紹,創設螞蟻森林項目的初衷就是“喚醒更多人參與”,讓更多人關注生態治理、選擇低碳生活方式。

“比方說,在購物時自備袋子,外出時能走路乘公交就不開車,參觀游覽時用電子票而不用紙質票,這些實實在在的綠色行動都會在支付寶中生成相應的‘能量球’和‘積分’,就能為植樹造林做出貢獻。”徐笛說。

根據螞蟻森林的規則,沈鈞亮每天走路、跑步積累的步數都會轉化成相應的能量積分。達到一定分值后,支付寶等方面就會為生態植樹提供公益資金。

“我每走一步路,都是為生態環境改善做貢獻,我流的每一滴汗,都是給樹苗澆水。這簡直太酷了!”此后一年多時間裡,沈鈞亮的體重慢慢減輕,他手機裡的小樹則在慢慢長大。整個人的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煥然一新,讓周圍不少同學投來稱贊的目光。

“減肥成功了,每天‘兩萬步’還繼續走嗎?”記者問。

“必須堅持!這事兒的意義遠不止於減肥本身!”沈鈞亮的回答十分堅決。他說,自己作為用戶代表曾親自前往內蒙古阿拉善,親眼看到了自己通過螞蟻森林在沙漠中種下的梭梭樹,讓他對生活也有了更多思考。

“原本,我印象中的內蒙古,所有地方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到處牛羊成群。然而,當我真到那裡時才發現,當地生態是那麼脆弱。在一望無際的戈壁和大片的沙漠裡,一草一木都那麼珍貴。”從阿拉善回來后,沈鈞亮再一次下定決心,必須把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保持下去,“我們必須為改善生態環境做點什麼!”

線上線下,同時種樹

線上種樹需生活自律,線下種樹得吃苦耐勞。

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王平負責京新高速輔路旁3870余畝戈壁灘的螞蟻森林種樹任務。按原計劃,王平為每一叢梭梭樹打了直徑30厘米、深60厘米的穴,再將梭梭樹苗種好補水,第一階段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幾天前,王平發現靠近公路邊的一部分梭梭樹苗忽然變得干癟枯黃,仔細一觀察才發現,原來樹苗上長了虫子。

“這可咋辦啊!眼看7月份就要驗收了,別人負責的區域好好的,如果我種的樹苗不合格,不僅沒面子,而且還影響費用發放!”王平心裡起了急。

這時,王平想起了一個人——有著20多年林業工作經驗的阿拉善左旗科學技術和林業草原局治沙造林室主任王生貴。

“能不能隻把遭災的樹苗重栽一下?”看到王生貴眉頭緊鎖,王平提出了一個“省事”的辦法。

“不行!那樣治標不治本啊!”

王生貴告訴王平,雖然在戈壁種梭梭樹要求每畝地幼苗不能超過45—50穴,穴與穴之間的間距也並不算小。但是如果虫害得不到及時控制,依然有大面積擴散風險。

幾番權衡之后,王平決定接納王生貴的建議,組織工人搬到戈壁上住一陣,重新澆水並噴洒農藥,以便將病虫害消滅在萌芽狀態。

好在,治理病虫害等突發情況也在螞蟻森林項目考慮之中,身處荒漠化治理一線的王平並不孤單。

“螞蟻森林項目對梭梭樹種植的培育期限是3年,每畝地投入200元。這裡邊其實就包括了苗木費、人工費、灌溉費以及病虫害等突發情況處置費用。相關規定設計還是很細致周到的。”王生貴對記者說。

“螞蟻森林這個項目,並非‘一捐了之’。在線上,我們在用戶‘虛擬種樹’環節設計了很多基於綠色生活場景的激勵機制﹔在線下,真實種樹的過程是在政府、高校、企業、公益組織等多方合作下進行。不同方面的技術、經驗、人才,不僅可以為植樹造林保駕護航,而且能帶給用戶更好體驗。同時,用戶還可以通過我們布置的設備,在手機上實時關注種樹進展。”徐笛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支付寶螞蟻森林已帶動超過5.5億人參與,累計種植和養護樹木超2億棵,種植面積超過274萬畝,實現碳減排1200多萬噸。同時,螞蟻森林還在全國設立了9個公益保護地,通過“人人一平方米”守護生物多樣性,守護面積超過280平方公裡。

大眾參與,積木成林

積跬步,至千裡﹔匯眾力,木成林。

2016年以來,螞蟻森林在內蒙古、甘肅、青海、河北、山西、四川、雲南等地的項目取得了巨大成效,並於2019年獲得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螞蟻森林展示了如何通過技術,激發用戶的正能量和創新行動,從而改變我們的世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稱贊道。

如今,像沈鈞亮一樣,許許多多的人將螞蟻森林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26歲的武晶晶是上海的一名上班族。三年時間裡,她收取了超過100.6千克的“綠色能量”,獲得了3個環保証書。

“成為‘環保達人’有啥訣竅?”記者問。

“其實我並沒有刻意去做什麼,但螞蟻森林項目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在武晶晶看來,日常生活方式對環境有很大影響,但如果沒有量化,就難以感受得到。螞蟻森林的作用恰恰在於用量化的形式告訴自己每天減排了多少,能產生多少公益價值。“綠色環保很多時候並不是什麼難事,舉手之勞而已﹔但當參與的人足夠多時,就會匯聚起磅礡的力量。”

在陝西西安從事工程機械制造的劉雙明,同樣在螞蟻森林中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

“在我‘種’的樹裡,有兩棵比較特殊。一棵是和媳婦合種的花棒,每次澆水520克,一棵是跟當初一起玩酷跑的15個搭檔種的胡楊……”如今,劉雙明談到怎麼“玩兒轉”螞蟻森林時,頭頭是道。

中國綠化基金會是螞蟻森林項目的合作造林主體單位。作為生態公益行業的資深專家,中國綠化基金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陳蓬告訴記者,與傳統造林項目不同,螞蟻森林造林過程要求全程透明,用戶不僅能夠在高德地圖進行查看和導航前往造林地塊,而且能夠在支付寶上通過電子稻草人看見自己領養的樹木生長情況,還可以通過近地軌道衛星看見種植前后大地的變化。

“新時代的國土綠化需要發揮好市場機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良性互動。螞蟻森林項目具有受眾面廣、互動量大、影響力強等特點,通過‘社會公眾網上認養、企業捐資植樹’的模式,營造出良好的國土綠化氛圍,對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生態公益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陳蓬說。

綠色發展,利在千秋

苗種了,水澆了,樹活了,就萬事大吉了嗎?與荒漠化的斗爭,顯然沒那麼簡單。

對內蒙古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潘競軍來說,在各造林點、治沙點之間奔波早已成為常態,悶在車裡的時間遠多於坐在辦公室裡的時間。

不過,潘競軍總覺著,隻有親眼看到“梭梭樹”們平安成長的樣子才放心。

“現在植樹造林資金及時到位,帶動了農牧民個人、合作社、企業參與。可是,如果后續支持不足、造好的林又沒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和造血能力,大家會不會又形成過度放牧的沖動?生態是不是有再度惡化的危險?”望著數千畝長勢不錯的梭梭樹,潘競軍時常這樣問自己。

好在,大家不打無准備之仗。內蒙古各級林草部門早已開始著手為螞蟻森林豐富樹種,推出梭梭、沙柳、檸條、花棒、紅柳、沙棘、樟子鬆、胡楊等一系列耐旱樹種。同時,地方政府也積極地根據植物品種,把螞蟻森林相應地塊納入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當中。

“我國的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林下經濟、沙產業、草產業及生態旅游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螞蟻森林的樹種多數能與荒漠化地區重點發展的生態產業無縫對接,有利於吸納貧困農牧民直接參與沙區生態建設與保護,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和農牧民增收致富,引導農牧民積極發展綠色產業。”陳蓬說。

有人忙著種樹,有人直播護林,身處杭州的徐笛也沒閑著。他正帶領螞蟻森林團隊,尋找更多基於綠色生活場景的“種樹合伙人”。目前,螞蟻森林已吸引了包括公益組織、科研機構、高校、明星、企業等在內的800多個各類合作伙伴。

夕陽西下,一股氣流從巴彥烏拉山上俯沖而下,吹過了山下的一片梭梭林。幾粒沙土翻滾了幾下之后,又緩緩停了下來,難以再前進一寸。

從沙進人退,到退牧還林,再到人進沙退……像沈鈞亮一樣,每一個看過這景象的人都會甚感欣慰。這份欣慰背后,是深入人心的綠色發展理念,更是許許多多普通人的自覺擔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6月29日 第 04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