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盈盈閃動的甘河

朱明東
2020年05月25日07: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火車駛入大興安嶺,便會跨過甘河。甘河流過加格達奇,給這座小城增了色。

  河打城南流,似小城的脈﹔小城靠河而建,像河的七色灘。水利專家老李說,別小瞧這條河,這可是咱小城的寶貝疙瘩。我問:“叫甘河,是甘甜的意思嗎?”老李搖頭:“甘河是鄂倫春語,是大河的意思。”

  “這大河很長嗎?”我又問。

  “咋不長?從內蒙古的伊勒呼裡山西邊算起,到嫩江口,差不多五百公裡。光流經咱們這塊,也得有百十來公裡。”老李自豪地說。

  甘河原本名氣小,待到1961年的某一天,葉聖陶的一首詩讓甘河聲名鵲起:波梳水草成文理,澄澈甘河天影藍。高柳臨流蟬絕響,清秋景色宛江南。

  “宛江南”的甘河四月初融,清泠甘洌,流而無泥。兩百余天,激則浩浩,緩則無聲。若壯漢時高歌猛進,似處子時脈脈含情。立冬后,其身安穩,漸進封凍,一河激昂夢,伴與風雪生。

  大興安嶺建設初期,甘河孤寂,兩岸荒涼。夏日,岸邊埋鍋造飯,開發意志澎湃了甘河水,火熱了勞動場。冬天,吃水用麻袋,建設者們在河面上掄鎬刨冰塊。冰塊比磚頭大,大鍋架木柈燒煮。冰融成水。待水沸開,舀一瓷缸子晾著喝,帳篷外冷內熱,心裡十分暖和。甘河經曲曲折折,歷坎坎彎彎,從小城西的老道口,貼著小城緩緩向東。待過城數公裡后,洒脫而生動地來了個急剎車,成九十度角向南揚長而去。

  到小城生活后,甘河漸進視野。水聲音脆悅耳,清靈明澈爽目,好感與日俱增。小城臨河而興,依河而旺。一年四季,因甘河,小城的空氣清新俊逸,舒爽怡人﹔因甘河,小城輕盈靈動,秀麗端庄﹔因甘河,小城玲瓏獨好,風光長在。

  倘若說小城是顆寶珠,甘河就是系在寶珠上的銀鏈。站在高處俯瞰甘河,這哪是河啊,分明是一條上旋下轉的玉帶。起起伏伏間,甘河繞山嶺,穿林地,轉蒼翠,成潺湲,一路堅定前行。時而,似一縷纏綿的清風,溫婉輕柔,自由吹拂﹔時而,像一匹奔騰的駿馬,粗獷豪邁,放縱不羈。就這樣,它蜿蜒向前,浪濤不息,硬是走出九曲十八彎。

  甘河兩岸,古老的牧歌宛若天籟。多民族共同生活於此,櫛風沐雨,游牧狩獵。那岸邊的熊熊篝火,不僅喚醒了千裡群嶺的壯闊,也培育了一方純朴的民風。當戶外溫度低至零下三十幾度時,封凍的甘河忽然熱鬧起來。抽冰尜,馬拉爬犁,滑冰,各色游藝競相展現,甘河岸邊遍插彩旗,鑼鼓聲聲不斷。不遠處,一群冬泳愛好者,“扑通”“扑通”躍入開鑿的河中,硬是將冰冷的河水攪得熱氣騰騰。哪怕小城的冬季再冷,甘河也會用質朴的情懷,把小城焐熱,把每一個熱愛它的人,塑得更加堅強。

  有了河流,就有了豐饒的土地﹔有了河流,就有了崛起的希望。老李陪我來到甘河橡膠壩上,自豪地說,為了造福小城,減少汛期災害,小城人僅用三年時間,建起了這座橡膠壩。我仔細地查看著橡膠壩全貌。這座由左岸連接堤、泄水閘、充排水系統、灘地溢流堰和右岸堤防組成的工程,聚調節水位、取水供水、改善環境和生態旅游等功能為一體,不可不說是氣勢宏偉。甘河水悠悠而來,一遇泄水閘,就打了一個漩渦,驟然翻滾起來。

  小城人對生態建設看得很重。甘河兩岸的生態景觀,自然綽約了小城風採。甘河滋養了小城人,也孕育了萬千生物。兩岸植物類,鳥類、爬行類、魚類等異常豐富,加之幾十公裡外的森林、沼澤,甘河擁有了響當當的國家濕地公園。置身其中,煩惱和憂愁頃刻煙消雲散。

  周末,我和妻子來到甘河岸邊,痛快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已至暮春,甘河瘦而不枯。河面寬寬窄窄,窄處幾十米,寬的地方有半裡地。不遠處的河心灘上,一叢叢灌木正蓬勃生長。河水盈盈閃動,靜靜流淌。抬頭遠望,兩岸已是新色舒展,綠意萌生。石砌的岸被陽光映得暖暖的,我索性坐下,切身感受河岸的溫情。過石砌的岸,踏上卵石沿岸溯流而上。走著走著,河面倏忽變了色彩,似有無數顆寶石閃動。哦,原來是藍藍的天把河染了色。我蹲下身洗手,一股清涼瞬間遍及全身。喊妻子,妻子在尋好看的石子。我興致未盡,捧起河水連喝了兩口,直沁得長吁了一口氣。真是一河甘美的水啊。

  妻子終於拾到一枚漂亮的石子,她像個孩子一樣,在我前面大聲地喊:“瞧,真美,像顆寶石!”

  是啊,真美!這美似小城勤勞的人,這美似甘河靈動的水。有了這般的美,甘河就會奔流向前,永不停息﹔有了這般的美,小城就會滋潤長久,永葆生機。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25日 20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