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春耕講方法 增產思路多(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2020年04月10日10: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需要壓實責任確保春播糧食面積。

  春耕時節,各地推出一系列舉措穩定春播糧食面積: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面積、擴大輪作減少休耕、代耕代種杜絕耕地撂荒……在廣袤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人們,正繪出一幅幅生動的春耕圖景。

  ——編 者 

  

  安徽宣城——

  優化結構 提質增產

  本報記者 田先進

  春日皖南是金黃與翠綠交織的世界,田間地頭的秧苗生機盎然。

  走進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濤城鎮種植大戶楊宗成家的育秧大棚,一盤盤翠綠的秧苗簇擁在一起,仿佛給大地鋪了一層綠色的地毯。一旁的楊宗成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連忙對記者說:“瞧,這是新培育的再生稻秧苗,看這長勢,又是一個豐收年!”

  今年,濤城鎮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減少傳統水稻耕作面積,大力推廣再生稻種植,楊宗成便是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再生稻可以種一茬,收兩季,不僅管理技術簡單、成本低,而且病虫害較少,稻米的產量和質量都能得到保証。”楊宗成說,“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再生稻育秧時間稍有延遲,但是在政府的引導下,我們正在加班加點,搶抓農時。”

  “再過幾天就可以栽種秧苗了,要密切關注棚內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加強預防,發現秧苗病害一定要及時處理。”這段時間,郎溪縣農技服務中心副主任汪浩經常來到育秧大棚,查看秧苗的生長情況。

  “縣裡安排了專門跟我對接的農技指導員,每星期至少來一次。”楊宗成笑著說,“汪主任每次都會分享一些預防病虫害的知識,提醒我有關育秧的注意事項。”

  除了安排農技人員上門開展再生稻種植技術指導外,今年,郎溪縣農業部門還對全縣再生稻種植戶進行摸底,了解種植戶在疫情期間遇到的生產困難,幫助協調農資運輸、人員到崗等問題。

  宣城市種植業局農技站站長胡峰介紹,為了優化種植結構,推廣再生稻,政府專門設立了“種植結構調整資金”,對再生稻種植戶給予每畝150元的補貼,后期還將邀請農業大學和農科院的專家對種植大戶進行栽培技術的專業培訓。

  “在市縣農業部門的支持引導下,濤城鎮圍繞再生稻產業,發展規模經營、推廣先進技術,優化了水稻品種結構。目前,濤城鎮全鎮再生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000畝。”濤城鎮黨委書記繆赟介紹。

  

  天津靜海——

  麥豆輪作 養地有方

  本報記者 靳 博

  早上8點剛過,天津靜海區蔡公庄鎮蔡公庄村的地裡一片繁忙,福順達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徐廣順忙著招呼大伙兒,一包包小麥化肥整齊地排列在地頭,幾台耕整機在田裡穿梭。

  “今年合作社播種了有機強筋麥1300余畝,預計畝產能達到350公斤。”休息的間隙,老徐站在田埂上,給記者算起了賬,“往年啊,咱就種一季稻,最多搶一茬棒子,本來這地肥力就不行,種得這麼狠,掙的錢不多,還把地給種薄了。”

  去年開始,在靜海區農委指導下,老徐的合作社成了麥豆輪作的試點。“今年6月份春小麥一收,就跟著種大豆,大豆畝產能有500多斤。一畝地補貼300元,再加上種糧補貼,光補貼就有400元。”更重要的是,通過區農技中心的指導,老徐用上了滴灌技術,“過去大水漫灌,費水不說,土和肥都給沖走了。現在用了滴灌,用水量能減少2/3。去年小麥畝產最高800多斤,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靜海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劉均革告訴記者,2018年起,靜海區通過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引導廣大農民轉變生產理念、改變種植習慣。從過去的注重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改變連年種植同一作物的狀況,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2020年,靜海區繼續開展建立輪作或種植綠肥休耕試點,綠肥休耕8000畝,糧豆輪作16500畝。

  在靜海區沿庄鎮西灘頭村種植大戶張永全的大田裡,今年的油菜已經全部播種完畢。與以往供觀賞、榨油等用途不同,這片油菜田身負“養地”重任。沿庄鎮農業辦助理農藝師王樹偉介紹,通過前期調研,他們選定西灘頭村的490畝大田作為今年綠肥休耕項目的土地,並邀請靜海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專家實地勘察,確定了種植油菜。油菜花盛花期過后直接翻到地裡當綠肥,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地力。

  “耕地輪作制度去年已經試點一年,油菜花粉碎還田后,土壤肥力很好,下一茬種的玉米虫卵少,收成也不錯。”張永全說。

  

  福建龍岩——

  政策支持 耕種及時

  本報記者 邵玉姿

  最近這幾天,林南盛很忙。忙什麼?“現在是早稻耕作時間,要趁著天氣回暖,趕緊把300多畝田地的秧苗給插上。”

  林南盛是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綠盛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每天清晨,他都會早早來到合作社的種植基地,一邊安排工人下田搭田埂,一邊指導工人操作插秧機下田作業。“兩台插秧機同時作業,爭取在15號以前完成全部的插秧工作。”

  今年,林南盛所在的合作社流轉了新羅區內400多畝的耕地,分布在雁石、蘇坂、適中等鄉鎮。“受疫情影響,一定程度上推遲了種植進度。”2月中下旬,備耕時間開始,林南盛正愁合作社工人無法通過檢測點進入耕地作業時,新羅區農業局的一通電話便解決了他的難題。溶田、育苗……耕作的每一步,政府都派專人關注對接,沒有耽誤整體的種植進度。

  今年春耕,龍岩市各縣(市、區)都相繼出台了本級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其中,新羅區鼓勵條件允許的地區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無法種植雙季稻但溫熱條件比較充足的地區種植再生稻,同時,還對連片種植30畝水稻以上的農戶,補助標准從原先的30元每畝提高到100元每畝。林南盛一合計,在去年種植100畝再生稻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00畝再生稻和100畝雙季稻的種植。

  在相距100多公裡外的上杭縣中都鎮聚勝家庭農場,連續5天7台插秧機同時作業,500多畝雙季稻的機械化插秧作業已基本完成。農場負責人李曉文、梁永英夫婦是當地有名的“水稻種植明星”,除了耕作自己的農場,他們還帶領自己的團隊為周邊種植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帶動周邊6000多畝耕地實行機械化種植。

  “今年縣裡種植雙季稻有額外補貼,我們根據農場的實際情況,也增加了近100畝。”梁永英說,為了鼓勵水稻種植,上杭縣在往年按流轉面積每畝補貼200元的基礎上,對種植雙季稻的面積每畝再補貼100元。

  截至4月8日,全市已溶田42.66萬畝,同比增0.05萬畝﹔早稻播種任務全面完成,全市早稻已播種52.24萬公斤,同比增0.11萬公斤。

  

  內蒙古達拉特旗——

  土地托管 助農增收

  本報記者 吳 勇

  又是一年春耕時,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楊家圪堵村村民蘭斌把心思全放在了照顧春天新接生的羊羔身上,一點也不用為春耕發愁。

  過去,他們一家四口人靠24畝耕地生活。2003年,蘭斌把耕地以每畝每年二三百元不等的價格流轉出去,自己外出開出租車貼補家用﹔2016年,50多歲的蘭斌又回到農村繼續務農。可這個年紀下地干農活有點力不從心,“隻能把耕地流轉出去,但耕種條件不好的農田,沒人願意包,隻能閑置。”

  2018年,達拉特旗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試點推廣了2萬畝“代耕代種”的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務。農戶每年為每畝土地支付600元耕種成本,由合作社或農業服務公司統一耕種、管理、收割。

  “代耕代種節省了企業的資金投入,有利於合作社或企業進行大面積的耕作,從勞動中解放的農民也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內蒙古天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勇說。

  當地農民形象地比喻,這就相當於把土地送進了“托管班”,得了閑的農民也能干一些其他工作,收入普遍增長。

  家裡的農田在2018年被選做試點后,蘭斌感覺效果不錯。2019年,他和天洲公司簽訂了3年協議。他在每年的4月初、5月初和9月初分別付給企業每畝地300元、180元和120元耕種成本,而企業則在當年收獲農產品后,每畝地再付給蘭斌1300元收益。

  現在,蘭斌不但用閑暇時間養了80隻羊,還成了天洲公司的員工,負責管理看護農田。過去由農戶單獨種植的小塊田地,如今打破了地塊界線,被改造成了連片的水肥一體化滴灌種植耕地。去年一年,蘭斌打工收入3萬元,再加上養羊,比前兩年單純種田的收入高出六七萬元。

  與以往的土地流轉不同,承擔代耕代種業務的農業合作社或企業,不用再先行支付土地流轉資金,也不用負擔耕種成本。“這樣一來,原來沒有條件流轉的土地,也被納入到代耕代種的范圍,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達拉特旗農牧業局局長郭建軍介紹,今年,達拉特旗計劃利用代耕代種方式托管農民土地40萬—50萬畝,佔當地土地面積的1/5左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0日 07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