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反诈联盟出击 青春防诈火力全开

乌兰察布市公安局民警表演快板《警民同心说反诈》。
呼伦贝尔市公安局民警带来相声表演《黄金梦》。
信息化浪潮席卷之下,电信网络诈骗如同暗流涌动,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毒瘤”。由于涉世未深,经验不足,青年群体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校园这片本应充满学术活力的净土正遭受电信诈骗侵袭,师生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2024年,自治区团委联合公安、高校、法律、金融等多方力量组建高校反诈联盟,将反诈的“风”吹到全区高校之中。一年里,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共开展8场自治区级反诈活动,带动全区各级团组织开展279场主题团日、专题宣讲及网络普法活动,覆盖全区54所高校2.7万名师生,与此同时,自治区团委上线的反诈教育视频观看人数超16万人。
在高校反诈联盟这个由各部门精细合作而织就的细密“防护盾”之下,青年学子受骗、涉骗数量显著下降。
今年,自治区团委再度启动“反诈宣传进校园 守护青春助成长”专项行动,力求进一步为学子们构建起反诈“免疫系统”。
4月17日,首场活动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活动现场,青年民警脱去警服穿起长衫,将反诈知识排成相声;戴上墨镜、拿起麦克风,民警现场唱起了反诈rap;专业律师走上舞台“以案释法”,从专业角度解读电信诈骗;现场反诈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吸引同学们踊跃互动……一个个从各个盟市公安局精心遴选而来的反诈节目,与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环节设置,让现场掌声不断。
“反诈节目非常精彩!说唱《无诈》让我印象特别深,警察们唱得很好,歌词巧妙融入反诈知识,身边同学都特别喜欢。”活动现场,内蒙古大学大二学生李杨表示。
“结合年轻人的特点与喜好,我们选择以歌曲、说唱的形式宣传反诈知识。通过我们的表演,能够让年轻学子得到共鸣,我觉得我们的创作特别有意义。”创作、表演歌曲《无诈》民警之一,锡林浩特市公安局交管大队民警孟思合说。
除了精彩的反诈活动,高校反诈联盟还以高校团支委为主阵地,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设置高校反诈宣传员、普法释法、点对点互助等措施,进一步在全区高校形成反诈氛围,将诈骗犯罪扼杀在萌芽当中。
“反诈宣传员们会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反诈、海报设计、短视频制作等方式,将防骗知识送到同学们身边。同时我们还组织反诈校园调研,了解同学们最关心和最容易受控的诈骗类型,建立学生反馈、团队研判、组织汇报的联动机制,汇集校园内可疑线索,及时向学校老师、保卫处和反诈部门汇报。”内蒙古大学反诈宣传员卓俊赛罕说。
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网络新媒体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学生力量加入“反诈联盟”志愿者队伍,用行动守护校园净土;建立联防共建机制,校院两级团委和学校学生工作处、安全保卫部、属地公安机关联合行动,既给学生打好反诈防诈“预防针”,也为受骗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勤工助学“暖心药”……各所高校在斩断“反诈”这一顽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涌现出的“良方”也越来越多。
律师这一专业力量的加入,让高校反诈联盟这座“防火墙”更为坚固。高校宣讲中,北京宗帜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案例详实、有理有据地讲解总能引发同学们的深思。
“过去没想到诈骗离我们这么近。律师为我们科普之后,感觉一阵后怕,原来犯罪和受骗离我们那么近。”在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四学生赵家哲说。
“预防犯罪是我们律师应尽的义务。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对于一些青少年学生误入歧途、上当受骗的案例,我们也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也希望参与到内蒙古的反诈大局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宗帜律师事务所高巍说。
“反诈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每一位青年都应成为反诈战士,从学习反诈知识开始,从分享反诈经验做起,将反诈意识融入日常生活。”自治区团委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孙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