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薛树媛:把科研成果带到羊圈里 将技术送到牧民家

走进位于兴安盟科右前旗的阿力得尔现代草产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道路两侧的标准化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成堆的玉米秸秆正经历一场从农业废弃物到优质饲料的“蜕变”。
一侧车间内,秸秆经180℃—220℃高温高压蒸汽处理,植物细胞壁被强力解聚,粗纤维结构瓦解。另一侧车间内,膨化后的秸秆与特制复合菌酶制剂均匀混合后,被压缩成块状料包后进行密封包装,然后被送入37℃的恒温发酵室发酵。发酵30天—60天后,原本干硬的秸秆“脱胎换骨”,成为散发着淡淡酵香的棕褐色丝状饲料。
这些“满载”科技含量的饲料成品,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突泉县三阳牧业的养殖基地。“这可不是普通的饲料,是为牲畜专门配制的‘秸秆定制餐’,不仅营养丰富还耐储藏,便于运输。原本粗硬的秸秆经处理后变得绵软适口,特有的发酵香气能显著提升肉羊的采食量。羊群日均增重提高15%,饲料成本下降20%,排泄物氨气排放量也明显减少。”养殖场负责人包文成介绍,这种“秸秆定制餐”是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长薛树媛的指导下开发的饲料产品。
这项名为“秸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饲料化利用”的技术,是在物理膨化与生物酶解的协同作用下,将秸秆中的木质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牛羊易于吸收的小分子糖类、蛋白质。该技术不仅拓宽了饲料资源,也实现了种植业副产物变废为宝高效利用,为种养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秸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只是薛树媛把科研成果带到羊圈里、将技术送到牧民家的一个缩影。“科研不能只待在实验室,要到牧场去,要到牧民身边去。”带着这样的信念,薛树媛带着团队走遍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的牧区,白天钻进羊圈测数据,晚上和牧民“围炉夜话”问需求。
28载科研路,薛树媛始终把产业需求当作攻关课题。面对天然草场载畜量下降的难题,薛树媛将研究方向锁定在“饲草资源高效利用”和“家畜营养调控”上。针对饲料资源短缺等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她带领团队开展秸秆、灌木资源木质纤维和抗营养物质降解技术攻关,研发专用菌制剂。同时,建立非粮饲料资源基础数据库,解析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及木本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功能特性。
在此基础上,薛树媛带领团队研发的“秸秆饲料化加工利用关键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秸秆膨化发酵及其饲喂关键技术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和内蒙古农牧业主推技术;秸秆“破壁—菌酶”联合处理饲料化利用技术入选2024年全国农业十项重大引领性技术。
针对草原羔羊冬季成活率低的痛点,薛树媛创新“放牧绵羊母子一体化高效养殖技术”模式,解决了我国北方牧区枯草期长、冬春季节妊娠母羊营养需要量达到高峰值的供需矛盾。该技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在薛树媛看来,科研成果的价值“既要看论文的影响因子,更要看农牧民脸上的笑容”。她带领畜牧研究所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建立1个科技支撑示范旗、6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并在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等8个盟市开展科技服务县域经济工作。
一边攻坚科研难题,一边做农牧民身边的“移动服务站”是薛树媛工作的常态。作为畜牧研究所党支部书记,薛树媛牵头组建“党员科技服务队”,坚持“从牛棚羊舍里找问题,向农牧民送技术”的科研理念,带领全所团队每年累计行程3万余公里,科技服务覆盖了内蒙古20多个旗县,建立了76个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5万余人次。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薛树媛和她的团队硕果累累。薛树媛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评“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入选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草原英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首席专家,“英才兴蒙”四类人才,“百名专家走进盟市旗县科普传播行”突出贡献专家等。此外,薛树媛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项,参与培育肉羊品种2个,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近年来,薛树媛带领畜牧研究所围绕肉牛、肉羊、绒毛羊、玉米、奶牛等自治区重点产业开展科研联合攻关项目200余项,孵化创新型技术20余项,共获各类科技成果369项,签约成果转化合作经费1000余万元。2023年,她带领的肉羊遗传资源评价与繁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家畜健康养殖及农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技术攻关和优化提升工作,继续聚焦智慧畜牧业及低碳养殖。联合农机企业开展研发,推进秸秆灌木等资源饲料化利用成套的技术在更多地方落地,做好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我们继续开展基础性的高效菌制剂的研发工作,持续筛选效果更好、适应性更强的菌种应用于产业。”薛树媛说。(记者 韩雪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