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

2025年02月12日09:38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2月11日,浓浓年味依旧弥漫在阿拉善盟的大街小巷,但在该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的蔬菜保供基地里,却春潮涌动,一派繁忙景象: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大棚内放眼望去,满目青翠、绿意盎然。一垄垄蔬菜郁郁葱葱,翠绿的叶子间点缀着果实,农户们穿梭在大棚中,有条不紊地采摘收获,这不仅丰富了春节期间群众的“菜篮子”,也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现在我们温室大棚种植有葡萄、番茄、辣椒等果蔬,目前40多个温棚的果蔬长势都很好,番茄和辣椒已上市,销售主要以订单为主。”蔬菜保供基地负责人杨忠元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几年来,嘉尔嘎勒赛汉镇积极探索“苏木镇+企业+嘎查”的合作模式,延伸“育、产、销”产业链条,盘活现有资源,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并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菜篮子”保供能力,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满足群众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去年,该镇还对蔬菜保供基地原有的117座温室大棚进行改造,并新建蓄水池1座,进一步补齐温室大棚基础设施短板,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同时,保障了群众“菜篮子”的稳定供应。

  温室大棚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就业和增收。“以前冬天没有活干就闲在家里,如今在温室大棚里也可以打工赚钱,离家又近,还可以照顾家里,特别好。”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嘎查农民刘光荣说。

  小小“菜篮子”,事关大民生。近年来,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特色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引导农户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大棚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将“好资源”转化为“好钱景”,“春种秋收”变“四季丰收”,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优化服务、搭建平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巧打季节差、时间差,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激活乡村振兴产业新活力。”嘉尔嘎勒赛汉镇副镇长胡洋说。(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刘雪儿)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