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绿野“仙”踪

2025年01月02日09:54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越来越多的生态“伤疤”被抚平,绿色空间得到扩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新分布物种不断被发现,消失的物种再现——

  冬日的北疆大地沉沉睡去,而山林、草原中的大地“精灵”,却机敏又灵动,调皮又自在。

  2024年12月2日,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林场护林员日常巡护时,在雪地上发现一组独特的脚印,并听到独特的呼唤声,便第一时间出动无人机拍摄。将镜头拉近,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犴出现在画面中,疑似“一家三口”的三头犴,并肩行走在林间。

  同月,赤峰市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在整理影像资料时,看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马鹿嬉戏觅食、争夺地盘的画面。

  这不是个例,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频现已是寻常。

  世界近危物种蒙古野驴,通常20到200余头为群,生活在水草条件好、人为干扰少的地方。2024年1月,近千头蒙古野驴同时现身苏尼特草原,此景实属罕见。

  2023年5月,内蒙古大学野外科考团队,在赤峰市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已消失近半个世纪的蒙古郁金香。

  ……

  据统计,内蒙古有陆生野生动物61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6种。近年来监测到的过境候鸟种群和数量逐年增加,丹顶鹤、大鸨、猎隼等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上升。在最近一次全区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共发现17种自治区新记录植物种。

  消失的物种重新出现,新分布物种不断被发现,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这背后,不仅是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更是一个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而动人的“绿色故事”。

  黄河边的能源重镇准格尔旗,聚力推动矿山绿色升级。创新形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技术体系,即水土流失控制技术体系、生态重构技术体系、矿区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发布5项地方标准,做到了矿山排弃地复垦全覆盖、无死角,实现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成功将昔日沟壑纵横的“鸡爪子”山,改造为万亩草原。目前,准能集团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0%以上,动物种群也逐渐丰富。

  被誉为“天边草原”的乌拉盖,也曾有片片“伤疤”。草原下藏着一条暗沙带,曾因植被破坏,出现风蚀沙化,当地牧民孙茹欣拍摄的一段视频,记录了当时劲风卷黄沙的情形。如今,这段视频已成为历史的记忆。2015年至今,乌拉盖管理区联合蒙草集团及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生态修复和植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累计完成退化草原治理修复50000余亩,治理严重沙化草地、风蚀坑、盐渍化草地10000余亩。严重沙化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由15%提高到50%,“斑秃”消失,绿野无垠。

  今天看到的乌梁素海,已是涅槃重生后的乌梁素海。切断工业和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减少农业化肥等面源污染,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和乌拉山生态修复实现水土保持……经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乌梁素海野生动物达到5纲607种,其中白枕鹤、卷羽鹈鹕、遗鸥、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6种。

  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项目,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严厉打击违法开垦林地草原行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内蒙古越来越多的生态“伤疤”被抚平,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得到扩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人,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也是“绿色故事”的亲历者、讲述者。

  2024年12月26日,赶在夜幕降临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乌力库玛林场护林员耿洪广,结束了一天的巡林工作,这是他与林为伴的第32年。1992年,初中毕业的耿洪广进入乌力库玛林场工作,成为一名伐木工,却在2015年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放下斧锯,成为了护林人。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伐木工到守林人,耿洪广亲历了这片山林的变化,也见证了内蒙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价值取向。

  “变化太大了,以前拉木材溜光的小道,现在天然生长的小树已有一人高,把路都封了。好多以前不见了的野生动物又出现了。”耿洪广说。

  2024年3月以来,随着毛乌素沙地下风口阻沙带中段西侧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流动的沙子被草方格锁住,灌木和草赋予土地勃勃生机,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在此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苏米图嘎查的萨和其,与同嘎查9位牧民自发放下牧鞭,变身生态管护员,守护起这来之不易的生态福利。

  绿色,在内蒙古大地不断蔓延,灵动而丰富的“绿色故事”仍在不断上演。(记者 霍晓庆)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