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二十一连丰”是怎样炼成的?
又是一个丰收年!
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首次跨入800亿斤台阶,达到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28.5亿斤,增量居全国第三,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
内蒙古今年继续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从“良种、良技、良田、良机、良制”深度融合发力,让“中国碗”里的“内蒙古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育良种、建良田,“高产田”越来越多
创建“吨粮田”,在通辽市已经不是新鲜事儿。
“一亩地打一吨粮,这在以前不敢想。”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查干塔拉布日嘎查党支部书记五刚说。在查干塔拉布日嘎查,沙地较多且地势起伏不平。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加大力度平整土地,还用上了适合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模式的耐密型玉米品种和浅埋滴灌技术,产量得到大幅提升。
所谓“吨粮田”,就是粮食年产量每亩达到1000公斤的农田。2024年,通辽市大力实施千万亩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计划到2026年建成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1500万亩。
2024年,内蒙古已累计建成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区1040万亩,全区“吨粮田”面积达到850万亩。“到2030年,在各类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力争全区‘吨粮田’面积达到2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24亿斤。”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闫东说。
“吨粮田”越来越多的背后,是内蒙古聚焦稳产增量持续发力的坚定步伐。今年,内蒙古将稳面积、提单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517.7万亩,较上年增加40.6万亩,增量居全国第三。争取国家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405万亩、资金13.5亿元,任务面积和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建良田、育良种,高产田越来越多。2024年,内蒙古耕地质量持续提升,较上年提高0.05等。今年,可建成高标准农田940万亩,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850万亩年度目标,累计达到6000万亩以上,有效支撑粮食产量。在东四盟市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160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900万亩以上,盐碱地改造提升总面积达50.6万亩。在良种方面,今年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146个,遴选推介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主导品种60个,全区良种覆盖率98%以上。目前,已建设9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马铃薯、大豆和玉米制繁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和第四位。
推良法、用良机,“智慧田”越种越广
今年10月,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路战远团队牵头研发的“玉米水肥协同减膜增效膜侧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成果入选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成果。
这是“三新”成果筛选开展以来,我区在“新装备”方面首次入选。该机具集成了地膜减量、精量播种、水肥协同与残膜回收等技术,达到了玉米水肥协同与减膜增效膜侧精量播种。
据介绍,该机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管、铺膜、覆土、镇压等作业,破解了旱作玉米等作物出苗难、产量低和覆膜作物地膜用量大、回收难等难题。根据测算,应用该机具后,地膜用量减少20%以上,出苗率达95%以上,增产5%以上。同时,膜侧种植技术有利于生育期揭膜,大幅提高了残膜回收率,为减轻地膜污染提供了新装备。
农机装备“上天入地”,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我区引导农户购置高性能播种机、北斗导航系统、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等高效减损机械,今年农牧领域新增北斗设备1383台套(架)。目前,全区高性能播种机保有8.6万台、推广应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3.2万余台,完成精准播种面积超3100万亩,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九成,超国家平均水平。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立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良法+良机”种出增产“科技范儿”。“今年合作社共计种植大豆16000亩,平均亩产达到230公斤。由于用上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这几年粮食产量不断地增加。还有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让我们干起活来更轻松”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中国大豆之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土地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应用玉米大豆轮作、大垄密植栽培、秋季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高标准、精密度、高质量播种,同时严抓苗期、初花、结夹、鼓粒等重要时间节点实施肥料喷施,并使用“一喷多促”无人机植保作业和机械除草技术,夯实丰收之基。
推良法、用良机,“智慧田”越种越广。目前,我区在79个旗县建成10922个百亩田、3213个千亩方和349个万亩片单产提升示范区。2024年落实化肥“三新”技术示范整建制推进县21个,建成“看苗选肥”示范区32个,建设“对症选药”平台15个,实施绿色防控5943万亩、统防统治5859万亩。
重良制、善经营,“粮食账”越算越精
在巴彦淖尔市,6.92万户农牧户当起“甩手掌柜”,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60.27万亩。该市以服务重要粮食作物、服务小农牧户为抓手,大力推进以多环节托管与全程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
赤峰市40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30万户农户,实现农民增收15%以上,集成应用先进技术装备,集中连片推进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种地不操心,产量有保障;
通辽市不断推动“小农户”接轨“大农业”,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以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为基础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500个;
……
从一域到全局,“田保姆”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社会化服务由耕种防收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不仅让农户省心省力,更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中,激发土地产出潜能。
服务更优质,种地更高效。内蒙古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既鼓励“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前沿技术服务,也支持“铺天盖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发展壮大,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服务形式。
重良制、善经营,“粮食账”越算越精。今年,落实国家惠农补贴资金181.6亿元用于粮食生产,投入310.5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等重点项目。同时,财政部门投入27.6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费补贴,覆盖全区92个种粮旗县。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今年推行“统种(养)共富”模式的嘎查村达201个,出台社会化服务地方标准10个,全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3500万亩,较去年增加700万亩。
惠农补贴不断加大、良种良技高效应用、经营体制不断革新……一系列可操作、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为内蒙古稳产丰产提供了“硬核”支撑。一幅幅农牧业丰收、农牧民增收的图景,折射出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象,也让粮食安全的底盘更为坚实。(记者 韩雪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