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草原文化

揭秘恐龙“巨无霸”

2024年03月19日09:0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查干诺尔龙属蜥脚龙类。蜥脚类恐龙是最大的陆生动物,它们脑袋小,尾巴、脖子很长,四肢如大象腿一般强壮,以植物为食。

查干诺尔龙股骨 化石 高1.8米

查干诺尔龙复原图。这类恐龙最早出现在南非晚三叠纪地层中,并于三叠纪晚期和侏罗纪早期开始蔓延,繁盛于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

白垩纪早期生态复原画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在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展厅的中央天井中,陈列着该院的镇馆之宝——查干诺尔龙骨架。它脚下是高逾6米、面积约150平方米的巨型台座,顶棚是巨幅喷涂的蓝天白云背景,空中悬挂着4件翼龙复原雕塑模型,与天井四周的展示项目遥相呼应。进入该展区的观众,无不被查干诺尔龙庞大的骨架震撼,于是,这里便成为博物院最聚人气的拍照留念区。

查干诺尔龙因化石发现地点而得名。1983年初冬的一天,一个面色红润的中年汉子气喘吁吁地来到内蒙古博物馆(现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用生硬的汉语夹着蒙古语激动地说:“我看到一条几百米长的巨龙的脊梁骨躺在山坡上。”工作人员经过仔细询问得知,中年汉子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牧民,放牧时在查干诺尔碱矿一带发现了棕红色的巨大骨骼。

1985年,内蒙古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李荣等人在查干诺尔碱矿附近经过勘察、测量、发掘,在距今1亿2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砂质泥岩层中发现了1具大型恐龙的骨骼化石,由于矿物质的填充,呈棕红色,质地十分坚硬。发掘出的化石主要有头骨后部、牙床、牙齿、部分颈椎、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完好的四肢骨、肩胛骨等。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鉴定,这是一具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恐龙化石,属蜥脚龙类,圆顶龙科中的新属种,命名为“查干诺尔龙”。

1987年8月1日,查干诺尔龙成功完成了复原装架,差不多有四层楼房那么高。为了更好地展现查干诺尔龙,2018年,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展厅升级改造,该院运用高科技技术让查干诺尔龙“长出”内脏、肌肉和皮肤,真实地呈现出查干诺尔龙的生活状态,重塑其生存的中生代热带、亚热带丛林环境。

查干诺尔龙属蜥脚龙类。蜥脚类恐龙是最大的陆生动物,它们脑袋小,尾巴、脖子很长,四肢如大象腿一般强壮,以植物为食。这类恐龙最早出现在南非晚三叠纪地层中,并于三叠纪晚期和侏罗纪早期开始蔓延,繁盛于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三叠纪是公元前2.5亿年至公元前2亿年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

原始的蜥脚类恐龙体态小巧轻盈,后期则不断进化成史上空前的庞然大物。在恐龙进化过程中,巨型化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恐龙的三大类群——植食性的蜥脚类和鸟臀类、肉食性的兽脚类在进化中均出现了巨型代表,其中蜥脚类恐龙更是进化出了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大型蜥脚类恐龙在体型增大的同时,全身的组织器官、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也相应进行了一系列为适应身材大型化的配套进化,这一切变化来源于自然环境对生物提出的挑战,生物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不断进化。

查干诺尔龙和其他大型蜥脚类恐龙一样,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特征:长脖子,扩大摄食范围,在无需移动身体的情况下能自如撷取食物;小头,牙齿仅执行简单的剪切、夹钳、撕剥动作,向口中采集植物,头部无需附着强壮肌肉,头骨向轻小化发展,减轻脖颈负担;鸟式呼吸,与哺乳动物的潮汐式呼吸不同,鸟类的呼吸是单向的,且拥有复杂的肺泡系统,呼吸频率远高于前者,蜥脚类恐龙的颈部也有相同的气囊结构,在高效呼吸的同时,进一步减轻脖颈的重量;更高的基本新陈代谢率,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很快,生长速度惊人,使它们可以快速地获得庞大体型,减少掠食性动物对其生存的威胁;卵生,对于哺乳动物而言,体型越大,繁殖速度越慢,后代就越少,例如大象,每4年才产1至2头幼崽,而在同一时间段,蜥脚类恐龙却可以下数百颗蛋,在面临危机时,相比大型哺乳动物,蜥脚类恐龙具有更快速地恢复种群数量的潜力。

查干诺尔龙化石是研究恐龙家族系统演化、分布范围、适应特性、确定地质年代、揭开地球变迁奥秘,再现古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珍贵的实物资料。(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张建升 杨絮)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