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打造“剧场里的思政课”
用“艺术之美”点亮“思政之光”
“融合,包含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也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让我们由衷地热爱这个伟大的时代吧……”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剧场,李树榕教授声情并茂为广大师生做的“北疆礼赞——剧场里的思政课”演讲,深深感染了现场广大师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优化课程设计、有效释放思政教育功能?我们创演一系列彰显信仰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朗诵、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手法,切实把文艺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师生的思想武器,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助力师生在美的领悟中涵养家国情怀、提升精神境界。”李树榕表示。
“文华奖”作品、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作品创作中;话剧《战士与战马》《英雄海力布》,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作品,展现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沉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担当……“剧场里的思政课”将课堂教学、创作实践、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舞”、融于“歌”、融于“画”、融于“戏”。
“好的文艺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赵海忠表示,近年来,学校发挥专业特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打造思政“金课”,真正走出一条“以文化人、立德润心”的育人新路。
学院锚定育人目标、创新育人模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剧场里的思政课”为抓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以“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剧场思政+创作表演艺术实践”的“四位一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完善“艺术+思政”“课堂+舞台”“教学+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内蒙古艺术学院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通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艺术在塑造价值观念、引领精神理念等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赋能艺术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创新性打造“22352”育人模式(每名本科生配备双导师,即思政导师和学业导师;本科生参加两学期艺术实践、具备3项专业技能、完成5件作品和2篇论文,其中1篇为思政论文、1篇为专业论文,作为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求“所有作品由学生展演,部分作品由学生参与创作,舞台效果由学生参与呈现”,全校各专业学生在舞台上下和思政课教师情感互动,共同感受思想伟力、触摸信仰温度,汲取前行力量。通过一次次的展演实践活动,广大师生的思想境界和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达到教学互动、积极参与、引发共鸣的沉浸式教学体验效果。此外,活动还强调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推动艺术与思政、艺术与审美、艺术与科技融合,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和思政学习中发挥自身特长,实现个性化成长。
“目前,学院形成了‘艺术+思政’教育的鲜明特色,我们将充分利用‘艺术可感,育人无形’优势,把思政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坚定不移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艺术教育,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更好地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力量。”该院党委书记折喜文说。(记者 白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