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一条绿色产业链正在形成

2023年11月23日07:36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进入小雪时节,巴彦淖尔大地结束了繁忙的秋收,回归到冬日的宁静。在杭锦后旗宁海工业园周围的农田里,散落在地里的葵花、玉米秸秆被打捆机打包成一个个方块,整齐地跺在大田旁。一旁的村民告诉记者:“多年前,这些秸秆就在地里焚烧,污染空气不说还有火灾隐患。自从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2019年投产后,这些‘废材’就变成了‘钱财’,公司不但回收,还帮我们打包。”

走进蒙海工业园区,记者远远看到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高大的冷却塔。“我们用的发电燃料是芦苇、麦草、葵花秆、模板、玉米秆、玉米芯、树枝、枝丫柴、树皮、树根等农林废弃物,而不是煤。”在公司原料场,料场负责人王洪敏指着一排排整齐堆放的燃料向记者介绍,“公司的燃料库存始终保持在3万吨左右,每天的生产消耗在800吨左右。”

内蒙古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拥有约1150万公顷耕地,仅次于黑龙江省。根据2020年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内蒙古每年产生超过3670万吨的秸秆,秸秆利用空间十分广阔。

为更好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在循环经济上做大文章,近年来,内蒙古多地瞄准“双碳”机遇,引入生物质发电相关企业,推动农业废弃物和动物粪便被转化为可再生的清洁生物质能源。随着秸秆偷烧产生的遮天蔽日烟雾的消逝,一条绿色产业链开始形成,许多农民通过收售秸秆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2017年,巴彦淖尔市引进总投资为2.77亿元的生物质发电项目。项目自2019年5月8日投入运营以来,不仅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杭龙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怀庆称,公司周边80公里范围内,有数百万亩基本农田,每年产生近百万吨的农作物秸秆。过去,这些秸秆只有部分被当作饲料,其余的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不但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该项目每年可发电约2.1亿千瓦时,同时提供25万吨工业用蒸汽,为1.5万平方米住宅供暖。他还表示,此项目每年可减少使用9.5万吨标准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21万吨。

杭锦后旗工信部门数据显示,自该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已消耗超过120万吨的秸秆。杭龙生物质发电公司支付了3.2亿元人民币用于秸秆收购,项目惠及超过3000人。杭锦后旗蒙海镇的农民朱晓梅便是受益者之一。

今年43岁的朱晓梅农忙之余靠做零工维持生计。如今,她通过为生物质发电厂代理收购秸秆,获得了更稳定且更高的收入。“以前,我在做零工时,一天只能赚100多元,但零工不总有。”她说,“现在,从9月到次年的5月,我能收到700到800吨的秸秆,卖给生物质发电厂的价格是每吨280元。”

无独有偶,生物质发电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也成为当地农业废物处理的重要组成。科右前旗是产粮大县,年产生秸秆130万吨,这其中约15%被作为生物质燃料使用。

将时间拨回到2021 年冬天,当时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科右前旗昆鹏合作社负责人高银海,从居高的煤炭价格中发现了生物质燃料生产的新商机。

原来,他的合作社是回收秸秆生产养殖饲料,发现商机后,他转向生产生物质燃料。

高银海介绍,当地人主要靠煤炭来烘干谷物和取暖,如果他们能使用合作社的生物质燃料,成本可以降低约30%。“目前合作社两条生物质加工生产线的年产能合计为6万吨,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全年生产所需的大量秸秆,目前只能生产1万吨。”高银海介绍。

尽管如此,两条线10个工人,年纯收入依然可达到80万元。他表示,当地并不缺乏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材料。他所在的村子拥有3300多公顷农田,如果全部种植玉米,每年可生产1.25万吨秸秆,合作社发展空间很大。

高银海介绍,目前合作社已经收到当地政府邀请,接手当地供热厂的经营。“由于煤炭价格上涨,之前承包商难以维持运营,去年放弃了承包。如果我接受邀请,我们合作社每年生产的生物质燃料刚好可以满足供热厂的需求,我也正在考虑投入更多资金来提高产量。”高银海说。

2023年9月1日,自治区能源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已运营和新增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作出具体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区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在未来,内蒙古秸秆资源丰富地区的生物质发电探索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记者 帅政)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