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鄂尔多斯:唱响文化最强音

鄂尔多斯大剧院、鄂尔多斯文化馆。
2023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启动仪式演出。
11月13日晚,“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鄂尔多斯站演出现场。麻志强 摄
鄂尔多斯市广场舞代表队参加在贵阳市举办的2023年全国广场舞大会成果展示——广场舞之夜活动。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蒙古象棋广场。刘博仑 摄
高原大地,冬阳艳艳。
暖城鄂尔多斯,一件件文艺精品、一场场文化盛宴正在进行时。
1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鄂尔多斯市集中示范活动在达拉特旗东海心村举行,将一道道国家级的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前。活动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
同一天,“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首演在鄂尔多斯市站盛大启幕,原汁原味的传统陕北民歌、经典的革命年代创作的歌曲,以及近年来脍炙人口的新创陕北民歌,从鄂尔多斯“起调”,将唱遍全国。
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这是人民文艺为人民的鲜活注脚,这是唱响“北疆文化”品牌的具体路径,这更是暖城鄂尔多斯文化事业的强劲律动。
这么多国家级文化活动为什么选择“涌动”鄂尔多斯?顺着“镜头”可见一斑。
镜头一
国家级文化大餐“热”在农牧民家门口
当车辆驶入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时,锣鼓声喧天热烈、牛羊肉大锅烟火气蔓延,当地农牧民热情张罗着……
1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鄂尔多斯市集中示范活动在东海心村举行,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中国煤矿文工团共同承办。
临近启幕,各族群众身穿艳丽的节庆服饰,在活动场地入口处自发举行了暖场活动,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舞。进入活动场地,热腾腾的铁锅炖黄河鲤鱼、铁锅炖羊肉映入眼帘。此外,现场还布置了农产品销售展位、非遗展示展位、专家义诊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知名书画家现场书写书法作品,为广大群众献上祝福,活动现场其乐融融。
舞蹈《鄂尔多斯舞》,歌曲《振兴乡村唱起来》《站在草原望北京》,京剧、川剧、呼麦表演、民乐演奏……启动仪式上,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联袂达拉特旗乌兰牧骑、达拉特旗关工委“五老”合唱团的演职人员,为父老乡亲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活动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若干文艺小分队,继续深入基层,持续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迎春·艺术为民”等相关活动。
以“文”会友,“艺”览天下。
鄂尔多斯将国家级文化演出活动“引流”到农牧民家门口,一方面是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精准地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助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吸引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走进、了解、吸纳鄂尔多斯文化、北疆文化,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鄂尔多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亮相”全国、全世界。
镜头二
精彩节目彰显文化魅力
11月13日,鄂尔多斯市华灯初上,夜晚的寒冷不敌暖城人民崇尚文化的热情。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陕北民歌音乐会”演出即将开始。具有浓郁蒙古族民族特色造型的鄂尔多斯大剧院外,早早就有观众在等候。剧场内,丰富的陕北特色剪纸、皮影、民族服饰图片展示和地方方言标语张贴营造了开演前的喜庆氛围。主LOGO展板和全国巡演路线展板,以及九块巡演城市展示牌,共同见证和开启了这台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第一站。
《拥军花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五哥放羊》《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就恋这把土》《永远的山丹丹》……以信天游、道情、秧歌等类型为主的23首陕北民歌代表性佳作,通过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时代气息、充沛的情感表达、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化地再现了20世纪以来陕北民歌植根民族文化沃土,紧随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迈进新时代的演进路程。
传统陕北民歌《兰花花》,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唱出陕北人民对人间沧桑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同时彰显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经典的革命年代创作的歌曲《东方红》曲调源自陕北民歌《骑白马》,该曲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洒脱,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挚爱和深情。
根据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重新填词改编的《兄妹、夫妻新唱》,以老曲新唱的形式,表达了两代陕北人歌颂领袖、感恩时代,唱响美好生活、接力团结奋斗的真情实感。
11月14日,“陕北民歌音乐会”继续在鄂尔多斯大剧院开展第二场演出。首站两场共计销售2200张演出票,上座率达88%。接下来,这场音乐会从鄂尔多斯出发,将在全国6个省(区、市)的8个城市开展为期近40天的巡演,将延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
一衣带水、文脉相连。
陕西与鄂尔多斯同为黄河之滨,喝着同一条母亲河的乳汁成长,拥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色。从陕北高原到鄂尔多斯高原,从千年丝路到草原丝路,从雄浑陕北到美丽暖城,一场音乐会跨越千山万水,穿过人山人海,让文化的量子在暖城发生碰撞,将在呼包鄂榆城市群中形成新的“虹吸效应”,在区域间建构起更多元的桥梁,推动各民族在交流交融中不断延伸中华优秀文化的半径,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镜头三
宝藏暖城 从输出煤炭到输出文化
在广西,鄂尔多斯乃日节目在“共创新时代·点亮中国梦”全国文艺交流活动桂林站中赢得金奖;
在贵州,2023年全国广场舞之夜,鄂尔多斯代表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参演队伍;
在山东,鄂尔多斯舞蹈作品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第一名;
……
年初以来,鄂尔多斯文化的“大动作”不断,一系列爆款文化产品持续为暖城文化IP加码。
从“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的能源保供到唱响“文化暖城”新名片的文化自觉,从输出煤炭到输出文化,从输出硬核力到输出软实力,从输出物质到输出精神,鄂尔多斯成功打破人们对“煤都”“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这是美丽暖城亮出“文化底牌”的题中之意。
鄂尔多斯是中原与草原、长城与黄河、游牧与农耕、红色与绿色、古老与现代的多元文明交融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疆文化的重要代表。
如何让更多人以更多维的视角看到并享受一个文化镜像里的“宝藏鄂尔多斯”?
对内优化公共服务是关键之举。鄂尔多斯全方位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国有博物馆17座、国有文艺院团12支,文艺活动精彩不断,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000余场次,引进保利剧院,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国内一流文艺项目。2022年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优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连续3年全区排名第一。
对外提升品牌影响力是有效路径。鄂尔多斯不断打开对外文化交流的“新风口”,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暖城文化“流量”,让鄂尔多斯文化形象被“看见”、被“听到”、被“触摸”。同时,搭建各类平台,积极引进精品文化活动,在深度交流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市,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
中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中华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此次两项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在鄂尔多斯的成功举办,正是暖城以“文”铸魂、以“文”暖心的最好例证,更是新时代暖城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兴盛、是北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是中华文化正在自信自强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集中“显影”。
纵横正有凌云笔,文化创新无尽时。美丽暖城鄂尔多斯正奋进在新时代的春潮里,力扬文化之帆,稳掌创新之舵,为落实好“三个四”工作任务,实现好自治区“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张晓艳)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治区宣讲团走进兴安盟和区直机关
- 11月15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治区宣讲团走进兴安盟和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政协机关进行宣讲。 在兴安盟,自治区宣讲团成员、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金豹围绕主题,从深切领会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怀厚爱和期望重托,深入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等方面开展宣讲。…
- 蒙鄂签订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 记者从自治区民委获悉,近日,自治区民委和湖北省民宗委签订了《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保护传承昭君文化,推进文旅互通共融。 据介绍,根据该协议,两地将多角度保护传承昭君文化,共同推出《昭君文库》《昭君故事》等书籍,挖掘王昭君传说故事,推进“昭君文化旅游节”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文化旅游活动;搭建鄂蒙文化旅游合作平台,联合组织旅游市场考察和经验交流活动,整合鄂蒙两地4A级以上景区,发挥长江文化、巴楚文化及内蒙古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出“草原+三峡游”“重走昭君出塞路”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双方将组织两地中小学生开展研学互动,推出“湖北少年进草原”及两地青少年手拉手结对体验式交流活动,重温“昭君出塞”“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青少年中播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通过举办品牌推介会、政策扶持等方式,推进湖北青砖茶和内蒙古牛羊肉、奶制品等优质农牧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助力两地民贸民品企业发展壮大,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生活需求。…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