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兴农账”
“今年黄芪种得还可以哇,收购的价格也挺好的,除去人工、水肥,估计能挣个20来万呢!”眼下,秋收时节已过,村民张俊如正在和妻子算着今年的“丰收账”。桌角边摞起的账本,记录的不仅是两口子扎根田地、埋头苦干的日子,也讲述着乡村振兴下气象万千的新生活。
今年56岁的张俊如是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水龙滩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也靠着这片土地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越来越红火。回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张俊如说:“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一家老小就靠着40多亩旱地过活,吃、穿、用全指着地里这点营生,逢年过节才舍得给孩子们买点糖吃。”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张俊如养成了记账的习惯。花销多少、收入多少、结余多少……一个个数字成了他心中最记挂的事情。一笔一划中,张俊如感受到了时代的前进、生活的变化。现在,他家账本上的类别越来越丰富,数字也越来越长,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今年,我家种了30多亩黄芪、50多亩糖菜还有草谷子、玉米这些作物,光种地的收入就能达到30多万。”张俊如拿着账本乐呵呵地算起了账:“每亩黄芪需要15斤种子,一斤种子55元,这是825元。水管、化肥这些成本每亩大约合计805元。机械、人工每亩地得投入大约640元。这些加起来,就得2000多块钱。黄芪成熟后,每亩地能产将近1200斤,一斤能卖7块钱左右,总共就是8400多块钱。除去成本,每亩地就能赚6000多,还是不错的。”
“除了黄芪,我们还和骑士乳业签了糖菜种植合约,我们种多少,他们就收多少。每亩糖菜的种植成本是500块钱。糖菜每亩能产3吨左右,每吨能卖550元,纯利润能达到每亩1000来块钱呢!家里还种了15亩玉米,20多亩草谷子,正好够喂家里养着的50多只羊。”
种养之外,这几年张俊如还开拓思路,做起了“八大碗”的生意。“咱们家的‘八大碗’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味儿,特别受欢迎,逢年过节时候更是供不应求,不仅有达茂本地的顾客,还有不少包头、呼市的客人也抢着和我们下订单。这样一来,不仅把自己家养的牛羊消耗了,也提高了农畜产品的附加价值,多了增收的新渠道。”张俊如说。
“这几天,我正忙着给自己的合作社办手续呢,争取今年就把合作社办起来,这样不仅我们自家的农副产品销路更广了,也能帮村子里的乡亲们把产品卖出去。”张俊如信心十足地说。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变成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新农人”。
跨越时间,账本上的一串串数字,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经历,是一个农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勤劳致富的艰辛和乡村振兴的巨变。张俊如说,这本账他会一直记下去,希望能用自己的笔,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画卷。(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沈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