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包头

了不起的“老小孩”们

2023年10月25日09:21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正在练功的刘子青。

  10月21日,对于包头市石拐区农民刘子青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63岁的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舞蹈之梦,登上了央视大舞台。看着电视里自己和年轻人一起跳舞的样子,刘子青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里噙满泪水。

  刘子青告诉记者,七八岁时在村里看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他当时就被那银幕上的优美舞姿迷住了,电影放到哪个村他就跟着看到哪儿,小小的心灵种下了爱跳舞的种子。无奈由于家境贫困,他11岁辍学,15岁跟着父母开始种地。

  2011年,刘子青所在的包头市石拐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53岁当了半辈子农民的刘子青,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又一次与舞剧《红色娘子军》邂逅,他发现这个儿时的梦想依然让自己心潮澎湃。于是,刘子青放下锄头,决心圆梦。

  10多年来,从石拐“旧”区,到喜桂图“新”区,从挖掘煤炭为国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到工业项目的二次创业尝试,再到“双控”大背景下刀刃向内的逐“绿”攀“新”,包头市石拐区在绝境中一次又一次裂变。裂变的巨大能量,喷薄而出的是如今“智慧”“绿色”“宜居”的新石拐。

  石拐区浴火重生、破茧成蝶的10年,也是农民刘子青追求梦想、实现夙愿的10年。劈叉、下腰、踢腿、倒立……走着练、做饭练、睡觉也练,顶碗的数量从3个、5个增加到8个,刘子青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2018年,在当地媒体牵线搭桥下,刘子青成了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首例旁听生。能进入大学课堂学习,他倍加珍惜这个机遇,和子女辈的同学成了好朋友,授课老师更是将他的励志故事当成鲜活的教学案例,激励年轻学子珍惜时光、勇敢追梦。“那时候我其实挺过意不去的,因为老师总是责备那些娃娃们:看看这个大爷,你们有甚理由不好好练?!”回想起自己就学时的有趣事儿,刘子青不好意思地笑了。

  10年间,刘子青从参加学校毕业典礼演出,到登上内蒙古村歌大擂台,从为当地村歌伴舞,再到励志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人生舞台也越来越开阔。

  如果说农民舞者刘子青用追求梦想来诠释幸福生活,而农民摄影人赵福珍、赵连珍兄弟俩则是用镜头来见证民生变化。“做好公益事业”是他们的晚年梦想。

  “咱们石拐的变化真不小!”10多年来,这对“公益兄弟”,一个义务放电影、一个拍照记录城市变迁,他们几乎走遍了石拐区每一处,采集收集图片千余幅,眼见着新小区盖起来了、道路宽起来了、城区靓起来了、农村兴起来了。

  哥哥赵福珍今年69岁,是石拐区大德恒街道后营子村村民。2012年,他省吃俭用攒下1万多元钱买了投影机、音响等设备,开着电动车走街串巷,义务当起流动电影放映员。电影、故事片、二人台,村民们闲下来就围坐一起看电影,精神风貌渐渐发生了改变。11年过去了,一心为了大家的赵福珍更新了放映设备,买了笔记本电脑、接通了互联网、学习了新设备使用,坚持用公益行动引领乡风文明。

  68岁的赵连珍热爱摄影,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是他的梦想。不种地以后,他攒钱买了照相机,一拍就是十多年。石拐区大发商业街旧址是赵连珍经常拍摄的地方,这里的俱乐部、商铺、电影院、照相馆等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兴隆与繁荣。赵连珍说:“这条老街承载着石拐人厚重的文化记忆,我经常把在这里拍摄的照片与新区照片对比,在放映电影的同时给村民播放,想让大家在心情愉悦的同时,感受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城市变迁,岁月更迭。这群经过岁月洗礼的“老小孩”,用另外一种方式解码人生,在梦想照进现实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刘子青所说:“现在的生活美得说不出来,我走着也笑、坐着也笑,我觉得这辈子活得值了。”(记者 蔡冬梅 路兴 马芳)

  (石拐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雅婷 参与采访)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