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强链争先 做优服务

“绿色有机”铺就标准化生产新“稻路”

2023年05月31日07:14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武坤米业基地,工人们正在往大卡车里装准备销往区外的大米,一片繁忙景象。该公司采用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产业链条真正地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运行模式,他们生产出的天然含硒大米、尼尔基大米,米粒均匀、色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武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位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周边村屯是水稻传统生产区。合作社坚持“三围绕、三到位、三化”模式,将农资、农机、农技等生产要素深度结合,实现水稻种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链全流程贯通,形成了集“耕、种、防、收、储、加、运、销”为一体的水稻产业全链条。

  聚焦“三围绕”促发展

  围绕整村推进。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坚持分级收购、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向成员收购产品,辐射带动8个村的2180户农户,每年每户增收2万元以上。

  围绕土地流转。合作社积极引导没有经营能力、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一次性支付当年土地流转金。2022年,合作社以每亩1000千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2万亩,带动农户通过外出务工和土地流转实现“双增收”。

  围绕绿色发展。合作社全力打造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个统一”。2022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有机富硒水稻达到4.4万亩,每亩实现增产50斤、增收50元。

  聚焦“三到位”优服务

  服务机制到位。合作社制定了水稻种植服务方案和工作制度,成立了服务工作组,对农户进行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等宣传培训,服务周边农户3000余户。

  农技指导到位。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指导。针对不同地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用肥、合理用药,确保水稻质量安全。

  农企利益联结到位。合作社坚持因户施策,带动脱贫户发展。家中劳动力较弱且无法外出打工的,安排到工厂稳定就业;不能就业的,直接享受分红。目前,共带动脱贫人口1124人,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

  聚焦“三化”强链条

  种植规模化。合作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生产服务,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效实现节本增效,每亩水稻总效益提高350元。

  生产标准化。在规模化基础上,合作社统一组织使用高效先进技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2022年,试验田实现生产全过程“零农药”,通过绿色标准化生产,水稻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大米价格由每斤2.7元提高到5元。

  产销一体化。合作社全力加速“产、供、销”一体化进程,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2023年,合作社开展了绿色有机水稻种植认证,与中粮公司签订水稻收购合同,与北京新农创及呼和浩特集采中心签订购销合同,为水稻种植户带来了更多更稳定的收益,推动了水稻产业健康发展。

  农牧民合作社是实现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作为农业大旗,近10年来,莫旗始终牢记强农重任和兴农使命,多措并举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合作社由最初的全旗32家发展到2022年的2715家,达到了最初的85倍。截至2022年,发展国家级示范社8家,自治区级合作社18家,市级示范社53家,旗本级示范社91家。2021年,武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龙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农民日报》评价为全国500强合作社,分别位列于35名和170名。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