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

2月9日,2023年内蒙古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人民网寇雅楠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2月9日电 (寇雅楠)2月9日,2023年内蒙古科技工作会议暨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据会议介绍,2022年,自治区3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1家,取得一批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西牛”“杜蒙羊”培育成功,世界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项目开工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
2022年,全区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全区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51.2亿元,同比增长27%。创新项目管理机制,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启动实施种业、“双碳”等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26项,投入经费2.2亿元,支持24个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2.9亿元,带动131家企业、92所高校院所,汇聚两院院士在内的24位首席科学家参与揭榜,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2023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化“科技兴蒙”行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推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整体效能,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内蒙古。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合创新资源,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平台要再加码,把握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新变化、新趋势,优化整合现有各类创新平台,盘活科技资源,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建好用好巴彦淖尔农高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产出更多、质量更高的创新成果。乳创中心要建成研发平台,解决好运行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巴彦淖尔农高区不仅要把特色农畜产品规模做大,更要在品种培育、加工增值、品牌创建、经营体系建设等方面拿出过硬的招数,支持农高区建设“引黄灌区水转化与生态环境关键过程综合试验模拟大科学装置”。研究出台支持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硬措施。呼包鄂国家自创区、国家稀土新材料和草(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怀柔实验室内蒙古基地要加快创建,在制度、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要敢于创新,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果。
实施高新区提质增效行动。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持续开展国家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支持呼包鄂3家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积极争取赤峰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重点推动阿拉善高新区升级工作。在一类工业园区基础上创建2家左右自治区高新区。持续开展高新区常态化综合评价,实现动态管理。在高新区开展科技招商试点,实现创新人才团队、创新成果、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五落地”。
实施实验室强基行动。大力支持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持续推动省部共建实验室重组,争取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加快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分领域分批次完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探索对不同层级重点实验室的差异化支持方式,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质量。
实施创新主体能力提升行动。打造高层次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科技创新主力军。推动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打造科研院所改革试验田。推动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改革探索。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稀土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乳业、草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小升高”“高升规”)行动和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支持和引导规上企业在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增加研发投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2023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900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40家。
二是聚焦产业需求,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的组织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重塑科技创新全链条,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聚焦落实五大任务,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投向和科研项目布局,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区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承担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在能源、奶业、草业、种业、稀土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新成果。
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和16条产业链,持续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在新能源、煤化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落实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方案,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布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提高区域创新联合基金效能。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支撑、全链条服务”的总体构想,组建“一中心”(自治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一公司”(内蒙古蒙科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立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全力打造“蒙科聚”科创“一张网”,建成“一平台”(“科技兴蒙”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科技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总窗口。支持和林格尔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发挥内蒙古科技大市场作用。
三是聚力科技改革,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巨大潜能。
持续“减负赋能”。突出抓好《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若干措施》《进一步强化科技激励的若干措施》落地落实。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激励力度,在成果转化、优化服务等方面,打通科技创新“梗阻点”,进一步为科研创新主体“放权松绑”。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解决政策“落实慢”“落地难”的突出问题。
持续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以落实科技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开展“首席专家负责制”试点。提高科技投入效能,持续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盟市出台科研经费配套政策措施,扩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各级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策解读,推动全面掌握政策、理解充分到位、切实接住管好。
打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组合拳”。科技投入要再加大,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力争实现攻坚目标,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推动自治区本级和盟市实现政府资金刚性投入和财政科技支出“双增长”20%以上。强化考核督促,推动将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纳入旗县党政班子考核体系。推动国有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研发投入“三个全覆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投入,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实施基层科技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充分调动盟市旗县科技管理部门力量,强化监督考核,破解旗县科技管理弱化问题,充分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作用,解决科技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根据各盟市基础和特色,针对性布局研发、转化、服务等不同类型创新平台(基地)。加强厅盟(市)联动,共同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联动项目。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建设,择优给予奖励支持,发挥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安排专项资金和科研经费5亿元以上,助力强首府工程。
四是聚能环境改善,着力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人才引育要再加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统筹推进教科人才工作,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加大科技人才梯次培养力度,培育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加快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引育计划。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梯队。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育力度,每年培育院士、杰青后备人才5名以上,给予持续稳定科研经费支持。
持续实施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科技项目青年人才承担比例。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成果突出、成长较快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发挥“西部之光”等人才培养计划作用,每年培养青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10名左右。
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与科技部开展新一轮会商,将自治区重点关注、重点推动的事项,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抓好部区联动项目组织实施。强化“4+8+N”合作机制落实,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共建创新平台或研发机构,共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吸引更多人才团队、科技型企业来内蒙古创新创业。大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合作基地建设,实施合作项目,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吸引国外专家和智力成果,打造科技开放合作新局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