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巴彦淖尔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聚宝棚”下的幸福生活

2022年12月15日19:37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大家抓紧时间,我们今天要完成5棚水果萝卜采摘工作,让市民们品尝到新鲜的蔬菜。”12月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寒风料峭、冬意浓浓,可在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设施农业棉帘大棚内,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军正与农户娴熟地将一颗颗长势旺盛、成熟挺拔的水果萝卜摘下来码放到包装箱中,几个小时后,这些新鲜的萝卜将被运往当地县城及周边地区,摆上市民的餐桌。

大棚产业兴盛发展的背后,却是东地村民们不堪回首的往事。东地村有耕地面积8728亩、人口1386人,地处磴口县城郊,便利的交通成为当地发展城郊经济的优势条件。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7亩,部分村民在过去尝试发展设施农业,但却缺乏技术指导,往往效果不理想,导致温室大棚荒废,最后不了了之。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东地村党支部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党支部+市场+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

时间回到2018年,正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甩掉贫困帽子,实现共同富裕是村党支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村有发展大棚种植产业的优势,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思考,依靠产业发展带动大伙儿增收致富。”在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陈小军向全体村民发出了建设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倡议。

“大伙都不懂技术,谁敢承包种植呢?”“种出的瓜果蔬菜没人收购怎么办?”由于缺乏市场销售经验和种植技术,部分村民心里泛起了嘀咕。

面对产业发展难题,东地村党支部不等不靠,组织党员和村民到山东、陕西等地考察学习设施农业发展,积极跑市场、搞调研、谈招商、引项目,

有效利用上级拨付的扶贫产业专项资金2091万元对村里180户人家的1000亩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分三期建成640亩钢架大棚和24亩温室的设施农业产业园,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

该产业园主要种植蜜瓜、贝贝南瓜、水果萝卜等经济类作物,亩均效益达5000到7000元。“温室在冬季开展育苗,次年春季将育出的果蔬苗移栽至大棚,可以种植两茬作物,一年四季忙不停歇。”陈小军介绍道。

做样子还是干实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为了彻底打消村民的疑虑,在产业园建起的第一年,村“两委”成员主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每人承包经营5亩大棚,当年就见到了效益。

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打动了许多村民,胡乔是第一个签定大棚承包合同的农户,一次性包了30亩大棚,尝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甜头。“大棚一年可以种植两茬,我种了华莱士瓜、薄皮甜瓜、贝贝南瓜等经济作物,加上流转土地的收入,亩均效益达到5000元,地还是原来的地,收入是原来的五六倍!”

“甄主任,你看一下我家蜜瓜的叶子的颜色好像不太正常。”村民王美香通过12396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向磴口县农牧科技局的高级农艺师甄煜咨询农作物种植技术。

掌握大棚种植技术是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东地村党支部在产业园建起的第一天开始,就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邀请农技专家通过在线“问诊”或上门服务的形式为大棚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了许多种殖难题,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

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年出产一季作物的传统农业生产形式使得这里的农民过去有农闲猫冬的习惯。随着产业园的建成,许多农民“农闲”并不闲。“我家有20亩耕地,过去主要靠种玉米葵花生活,一年辛苦忙活下来,也就收入2万多元。”温室外寒风刺骨,在温室内的东地村村民李艳玲正忙着移栽幼苗的营生,她细数着发展设施农业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前家里耕地少,必须外出务工才能维持生计,今年我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就可以打工挣钱,每个月能挣6000元,8个月挣了4万多元。”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东地村党支部采取订单种植和电商销售“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依托项目支持,先后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商产业园、保鲜仓储库,为农产品销售“双保险”,逐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大棚里产出的瓜果蔬菜经物流运输销往全国各地。

四年间,东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长到100多万元,村民人均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从脱贫出列到踏上乡村振兴致富路,东地村党支部正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把温室大棚建成村民幸福生活的“聚宝棚”,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周文东、邢皓)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