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通辽

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辽实践

2022年10月08日08:48 | 来源:通辽日报
小字号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这首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形象地展示了在科尔沁沙地中生活的艰难。

  曾几何时,科尔沁大地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如画景色,过度开垦放牧让美丽的草原失去了光彩,星星点点的裸斑逐渐扩大,连成一片片沙丘,最终变成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

  一部通辽志,半部治沙史。通辽市先后组织实施“5820”“双百万亩”等一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收缩转移战略,举全市之力向沙海宣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30%以下盖度级的沙化土地减少了78万亩,30%——69%盖度级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573万亩,“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一去不复返,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尔沁草原之变:从抢救性保护到可持续性修复

  治沙,是对科尔沁草原的抢救性保护,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扭转为绿进沙退的战略优势,让科尔沁草原有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基础。

  来到科左后旗,你会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这个概念有更直观的了解。

  据测算,2008年,这里有460万亩沙地。改变,从2013年开始——治沙“愚公”们用马车拉来树苗,用脊背扛起绿色希望,向沙地“宣战”。几年间,沙海变“绿洲”。树多了,草也长出来了,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了。

  通辽市通过实施“双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采取造林种草、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根据最新国家气象中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境内科尔沁沙地植被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植被生态质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全市植被覆盖度平均每年增加0.5%,易起沙尘指数呈下降趋势,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升,平均最大风速由18.2米/秒下降到14.2米/秒,平均大风日数由22天降至19天;生长季降雨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增加5.93毫米;平均气温呈降低趋势,生长季平均气温年降低0.02度,逐渐形成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2022年,一项将科尔沁草原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可持续性修复的重大工程在通辽市启动。

  “除了霍林郭勒市和奈曼旗青龙山以南这两个区域以外,剩下的都是我们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涉及的范围。”在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施工现场,市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项目推进中心负责人包宝君介绍项目的总体情况。

  该工程是全国首批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之一,也是目前通辽市单体投入最大的生态工程。工程实施效果,不仅关系到通辽市生态环境质量,还关系到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

  “项目完成后,这里的植被覆盖度将超过90%,形成百万亩大林场,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在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中幼林抚育项目区,科左后旗林草局“将生态底线变为发展热线,推动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的发展思路让人振奋。

  “退化草原修复,我们一分钱没花,也不用自己管护,村里的荒地长出了优质牧草,全村增收200万!”科左中旗花胡硕苏木南柴达木嘎查书记白那日苏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现在这里基本恢复了原有地貌,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矿山生态恢复,进一步提高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和水源涵养功能。”在扎鲁特旗水源涵养区矿山生态恢复项目现场,采挖的矿坑消失无踪,草绿山青的美景即将成为现实。

  ……

  不难看出,该工程实施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这与工程高标准设计规划和扎实有力推进密不可分。宏观上,工程将科尔沁草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打包”整合到一起,统一规划进行保护和修复;微观上,通过实施十大类工程30个子项目,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的草原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地下水水位下降这三大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待工程全部完成后,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全面增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辽发展之路:以科尔沁草原修复引领全域绿色转型

  “现在库里剩的干草不多了,还有不少客户在等着发货呢,都是年初就交了定金的。”在开鲁县小街基镇中科羊草种植基地,京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永滨低调地“炫耀”着自己种的草。“几年前,这里每到春天都是狂风卷着黄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这几年种了中科羊草,绿草地里总能看见小动物。”

  2019年,开鲁县小街基镇流转5000亩盐碱撂荒地种植中科羊草。2022年,该镇羊草进入生长旺盛期,每亩可收获2茬干草约0.6吨、亩产羊草种子15-2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干草每吨1500元-1600元、种子60元/公斤计算,亩效益超过1800元,而且像这样的亩效益可以保持20-30年之久。

  “我们镇里引进羊草种植项目要的是生态效益,农牧民在其中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羊草产业发展将带动就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收获更多社会效益。”站在即将收获草种的羊草地里,该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苑庆飞畅想着小街基镇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的美好图景……

  在通辽大地,生态建设带来的美好图景比比皆是。

  每年9月,“塞外红”小苹果收获季节,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果品经销商到通辽市“抢单”,四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和喜悦的笑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的林果产业,已经成为通辽市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外红”苹果,又名“锦绣海棠”,因其颜色鲜红、外形似心形,又被称为“鸡心果”,是自治区首个通过国家森林认证的经济林树种。50多年前,通辽地区就有农民种植“塞外红”苹果,但由于技术和管护不到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发展林果产业,助力农民增收,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对这一经济林树种栽植技术进行攻关,最终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使这一品种成为适宜沙地种植、亩效益高、易于推广的优良经济林树种。

  有了科技的支撑,全市“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几百亩,扩大到2022年的30万亩,丰产期亩效益超过8000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辽市正以科尔沁草原保护和修复为基础,进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辽探索。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立足自然地理格局,促进森林、草原、湿地正向演替,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林草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与农牧民生产生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突出重要生态区位和重点治理区,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以水定林定草,科学配置保护修复措施,集中发力,促进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生态功能整体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提高林草保护修复科技含量,培育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新动能。

  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科尔沁大地变了模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尔沁草原将以山更清水更秀、林更茂田更丰、湖更净草更绿、沙更稳民更富的美好景象,迎接八方来客!(记者 贾雪)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