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的科尔沁答卷

科尔沁区:多样化劳务输出 铺就农牧民致富路

2022年04月15日09:16 |
小字号

今年以来,通辽市科尔沁区多措并举,让劳动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尔沁区近80万人口中,农村牧区户籍人口37.1万,劳动力资源约1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49%。为满足广大农牧民多样化务工需求,科尔沁区制定就地转移就业、跨旗县转移就业、跨省转移就业等劳务输出模式,拓宽务工渠道,助力农牧民致富增收。

庆和镇四方地村村民陈超自海天药业入驻庆和镇以来利用农闲时间就地务工,通过近4年的努力,从一开始的采药活儿到现在负责生产车间监督管理工作,他每个月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庆和镇四方地村村民陈超说:“这儿的工资除了保险,肯定是够家里孩子上学。”陈超说。

随着通辽海天沙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项业务的逐步扩展,每天厂区农民工有60人左右,田间管理有300到500人。庆和镇庆和村汤化峰两口子因为家里老人需要照顾,选择了就地务工,忙的时候两口子一个月捡药材就能挣1万多。汤化峰说:“自从海天入驻庆和镇之后,我们在家门口打工了,家里照顾老人、孩子都非常方便,每个月还有非常可观的收入。”

如今不仅是庆和镇农民到海天药业务工,采药忙季,莫力庙苏木、木里图镇等周边苏木镇的农牧民也成为海天种植生产园区的劳动力储备,这些零散劳动力深度融合到产业发展中,在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中实现了增收。

“每年我们的劳务支出就在1亩地300块钱,24000亩地,正常管护、田间管理、浇水、施肥这一年就是700多万,然后捡药材、种植这还分开的,这一年下来就是1000多万。”通辽海天沙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建辉说。

为了逐步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科尔沁区健全完善劳务输出机制,建成“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在劳务输出地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区级成立劳务输出服务中心,苏木镇一级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村一级组建了经纪人队伍,科尔沁区所有行政村聘请了337名劳务经纪人,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田雨廷是庆和镇马青云村村民,自2017年外出务工后业成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每年带动跨省劳务输出近1000人。 “咱们公司几乎都是一条龙服务,工人定好哪天来,咱们每天在惠州火车站、机场都有专职司机接。平时工作中有岗位不适应,咱们给调调岗,厂里不适应了,咱们在周边再给换换厂。咱们合作的这些企业都能敢保5000元每个月,厂子里只要自己不迟到、请假、矿工,工资还是很稳定很充足的。” 田雨廷说。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权益,科尔沁区依托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务派遣机构,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农牧民工“两账一册”和“动态劳务输出信息库”,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实时跟踪信息动态。线下通过各类宣传媒介及时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开展招聘会、劳务推介会、送岗位下乡等活动,将相关就业岗位推送到农民家门口,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服务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我们先后跟广东惠州、青岛新安新区,还有浙江省的湖州市安吉县人社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保障咱们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今年,点对点一共先后输出了1700余人,今年我们创新的工作方法就是,全程陪同,护送咱们外出务工农民工到厂安置上岗,包括住宿还有所有入职都全程跟踪,服务到位。”科尔沁区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主任辛大海说。

2020年以来,科尔沁区农村牧区转移就业年均8万人以上,6个月以上稳定转移6.5万人以上,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增收达24亿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1/3以上。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变化,为激活各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科尔沁区探索以村集体经济模式对接各大人力资源公司,有规模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不仅带动各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接下来,科尔沁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将与市场同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精准对接市场和劳动者需求,利用多元化劳务输出模式,推动劳务输出工作取得成效,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吴玲玲、王常城)

来源:科尔沁区委宣传部

(责编:刘泽、张雪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