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本网专稿

【走近非遗】蒙镶工艺:闪耀千年的錾刻

王慧
2021年11月16日11:09 |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小字号

李忠强复制的唐代文物鹦鹉提梁银罐。人民网 王慧摄

精美的纹样、流畅的线条……眼前的鹦鹉提梁银罐惊艳绝伦。其实,这只是一件复制品,它的原件是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属于唐代。这件手工复制品的壶身为纯银所制,经过李忠强巧夺天工的复制,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鹦鹉提梁银罐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的风采。

李忠强讲述着蒙古刀具的制作工艺。人民网 王慧摄

李忠强,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蒙镶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蒙镶制作工艺不仅蕴含着工匠精神,更承载文化的内涵。

李忠强认真地敲打着纹样。人民网 王慧摄

蒙镶制作工艺,是通过对金属的锤敲、錾刻、花镏编织、镶嵌宝石等形成一套综合处理工艺手法,俗称蒙镶工艺,是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工艺,有非常悠久的传承历史。

“2004年毕业后我来到工艺品厂上班,师傅教授的传统制作技艺让我一下子就着迷了。”在工艺品厂上班的日子里,让李忠强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还在他的心里种下了想做一番事业的雄心火种。

面对企业改制,李忠强更坚定了要创业的决心,他与两个同在厂里工作的同学一同开起了店面。 店面虽小,但李忠强十分用心经营,经手的每一个活儿都为了自己积攒了好的口碑。“记忆最深刻的是2007年,接了一个又大又急的活儿,要在十八天之内完成300多只蒙镶工艺品骆驼。当时为了按时完成这批作品,团队中其中的一个伙伴吊着氧气瓶工作,我自己的一双脚肿的无法动弹,已经没了知觉,根本没时间睡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用李忠强的话说,“那批活儿让我们几乎掉了一层皮“。

京蒙奥三地障碍赛金奖的奖杯“特木伦“。人民网 王慧摄

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李忠强将蒙镶工艺的重心放在了创新上。“2020年内蒙古国际马术节,京蒙奥三地障碍赛金奖的奖杯‘特木伦’,就是我们团队的创新作品,奖杯以高足杯为原型,杯盖上站着一匹白马,整个杯身高70多公分,用了3900克银子,镶嵌了四种宝石,历经五十天制作而成。” 李忠强自豪地说。

多年的创业路,让李忠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金银器的造型及装饰题材作为一种直观形象,不仅起着美化器皿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李忠强说。

炼制银水。人民网 王慧摄

为银片拓印图案。人民网 王慧摄

绘制纹样。人民网 王慧摄

敲打纹样。人民网 王慧摄

制图、塑形、制作阴阳模、焊接、封底片、抛光、镀金……从事手工艺行业,必须要亲自上手干,干得多了就会有自己的技巧,火烧到什么程度可以焊接,在焊接的过程中,不可能焊接得很干净、很整齐,必须用锉刀将它锉平整,并敲打至看不出来接缝为止。

蒙镶工艺这一道道复杂的制作工序,在李忠强眼里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当制作出一件金银器作品,收获的不仅仅是对高超技艺的享受,更是作品背后坚持、求真、探索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忠强和伙伴一起制作奖杯。人民网 王慧摄

蒙镶工艺学习是三年起步,学习三年才能干一些粗略的活儿,对于蒙镶工艺学习能有基本的认识。这项技艺是一个综合类的学科,美术、绘画、金属特性、化学等知识都要懂,掌握基本知识后最重要的是实操,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如今,李忠强的工作室里有五个徒弟,其中有国外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也有对蒙镶工艺热爱的中年人……李忠强希望,在传承这项“手艺活儿”的同时,一定要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扬光大。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