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赤峰两市将在4大领域29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建设赤峰、通辽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两地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区域合作。
在生态环保方面互动共治。合作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围绕改善西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共同加大水污染防治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河流生态补水要求,配合自治区开展西辽河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努力实现“有河有水”的目标。建立健全沟通及时、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联动处置机制,共同应对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共同打击跨界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两地环境安全;协同推进蒙东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在林草生态建设、科尔沁沙地治理和西辽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领域,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共同向国家、自治区争取启动西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共同推进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落实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以水定需治理目标、重点举措和保障方案,强化水资源监管,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保护河湖水生态,建立赤峰与通辽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长效机制,为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水安全保障。
在产业升级方面互促共进。协同争取自治区对蒙东地区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在生态环境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共同争取对蒙东地区煤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冶金等产业执行差异化产业政策,把蒙东做为国家的能源、金属原材料基地,在符合产业政策的条件下,为上述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在资金、技术、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协同争取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尽早获批。两市要携手推进,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并对两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合作、加快产业转移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政策支持,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合作范围,共同探索研究建设“飞地经济”园区;共同加强种业合作。协力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联手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围绕肉牛、肉羊、玉米、杂粮、蔬菜种源建设,加强良种交流,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强化两地良种试验示范成果交流,相互弥补优良品种种源短板,共同提高良种培育水平;共同深入开展中蒙药材种植合作,鼓励两市中蒙药材种植优势主体跨区域投资生产,建设赤峰、通辽双百万亩中蒙药材基地。发挥赤峰市药材集散地的作用,鼓励两市中蒙药材经营优势主体跨区域落地经营,促进蒙东地区中蒙药材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两市药企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共同提高药品质量和企业管理、营销水平;共同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合作。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联合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两市园区、加工企业流通互动,推动两市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机衔接;务实开展品牌建设合作。立足扩大绿色农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提升优质农畜产品附加值,以两地共办展览会、推介会、培育“网红”、电商销售等多种形式,加强优势品牌影响力融合,扩大地区性产品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共同加快区域性物流网络合作。加快两市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降低往来车辆“空载率”;建立赤峰、通辽及锡盟、朝阳、承德等周边城市快递物流企业利益共享联结机制,通过大型仓储、大型货场等资源要素的互助互用,对接物流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实现快递物流双向配载,有效降低区域性物流成本;共同推进综合转运体系建设,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供应链体系整合,减少无效、低效物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区域性物流网络的整体竞争力;共同强化旅游领域合作。突出两地资源特色,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项目,打造绿色生态养生、民俗文化探秘、大漠休闲运动、冰雪温泉康养、史前文化研学等跨地域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赤峰中国北疆风景大道与通辽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有效衔接。联合开展区域旅游策划、宣传、推介,互动开拓客源市场,积极推进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建立赤通旅游联盟,组织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制定互惠政策、互推旅游线路,引导推动两地旅游景区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构建旅游资源共享、精品线路共建、旅游发展共赢的区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在基础设施方面互联共建。共同推进“三北”高铁新通道列入国家规划。鉴于目前已完成预可研编制工作的实际,两市共同争取该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合力争取自治区选择对赤峰、通辽有利的高铁“西线”线路方案;共同推动公路项目纳入自治区规划。一是共同推动天山至开鲁至科尔沁区地方高速公路(现有国道303连接)纳入自治区高速路网中长期规划。二是共同推进省道S503大沁他拉至阜新公路向北延,与赤峰境内省道210线衔接,并纳入自治区中长期路网规划。三是共同谋划霍林郭勒至阿鲁科尔沁旗公路,积极推进纳入自治区中长期路网规划,共同争取项目落地实施;共同有序推进两地毗邻村镇之间“断头路”建设。两市协同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推动实现路网“内联外畅、互联互通”,为两地物流网络建设、农畜产品运输、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坚实有效的通行保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协同推进两地通用航空发展。统筹规划赤峰与通辽城市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从通用机场网络互联互通、通航要素资源共用共享、延伸通航产业链条、加强通航运营保障、培育通用航空市场等角度,深入研究两地城市间通航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共同推动通用航空产业一体化运营网络体系建设;共同推动跨盟市天然气管线项目审批。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两市共同申请自治区核准;共同推动跨盟市电力外送通道项目审批。联手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协力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协同争取LXB调水内蒙支线工程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一是两市配合进一步协调自治区争取国家发改委尽快审批项目可研报告。二是共同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并争取国家发改委按照西部引调水工程国家补助比例给予资金支持。
在公共服务方面互通共享。协同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结合赤峰、通辽普通高中办学特色,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科研为突破口,推动两地市直高中和旗县高中对应结对合作,以结对学校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结合两地产业结构特点和职业院校办学实际,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校合作和推进中高职深度衔接为主要任务,联合职业院校共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师培训,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组织“知识+技能”考试考核,实现学籍、学分互通互认,打造一批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专业,系统贯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增强技能人才的稳定性和适需性;协同开展医院与医院、高校与医院合作。推动两地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互派优势专家坐诊、带教,相互带动打造一批优势专科。支持两地医院在医院管理、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两地医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互派专业人才进修培训,开展学术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实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支持两地三级医院支援帮扶对方城市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促进两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依托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的教学、医疗、科研等优势,促进两地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力促内蒙古民族大学与赤峰市妇产医院深度合作,推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帮扶通辽市医院口腔学科建设。支持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在对方城市医院建立临床教学医院,扩大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与对方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科研创新和新技术新项目应用;联手打造“蒙字号”药品品牌。依托国家民委、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研发实验室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所联合申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科研优势,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支持两市药企开发新药、医疗机构研发经典名方等工作,共同打造一批“蒙字号”药品品牌;合力推进两地医保联动。巩固完善赤峰、通辽两地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配合自治区开通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研究探索将两地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进一步减轻参保人员就医负担;共同强化科技创新交流协作。共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支持两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共同开展科技合作,建立区域内科技协同互动机制,共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服务两地的专业化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构建人力资源协作长效机制。加强蒙东人才市场劳动力信息、人才信息等互联互通,优先向对方开放并共享人力资源信息,强化宣传推介和人岗对接,形成人力资源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长期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训合作,推动实现机构发展和就业创业双促双赢。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加强人才政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合作氛围;协手建设蒙东人才高地。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互访交流,建立区域产业战略联盟;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计划,加大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力度,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人才培训等方式,实现两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打造蒙东人才高地;共同深化文物研究保护合作。联合开展两地文物资源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在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联合开展西辽河流域文明资源调查研究,进行西辽河流域文明整体品牌塑造和宣传推介。联合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强两地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创开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联合策划举办特色文物精品展览;共同强化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摄影、书画、广场舞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增进两地民间文化交流互鉴。整合两地优势资源,探索联合创作文艺精品路径。搭建“红山文化旅游节”“通辽乌兰牧骑汇演”等平台,组织开展两地专业文艺院团互动交流演出。借助格斯尔、科尔沁潮尔史诗、乌力格尔等非遗品牌,开展两地非遗代表性项目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两地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共同推动两市公积金的互联互通互认,优化公积金业务审核流程和申报材料,积极扩展公积金通办业务范围,积极支持异地购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业务,为两市群众和人才交流提供良好的住房公积金服务和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两地协作的公共卫生、疫情防控、防灾减灾等应急救援体系。建立两地区域灾害救助资源数据库,推动两地应急信息联动、应急资源共享、救灾物资互调。完善两地综合应急救援联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联勤联动等各项机制,加强多方面、深层次交流合作,构建区域联动、快速反应的多维度、跨区域综合应急救援体系。(记者 管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