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永遠在人民中間
初冬時節,北京展覽館劇場內燈光璀璨,掌聲如潮。11月15日晚,“烏蘭牧騎神州行”進京演出在此圓滿落幕,2000余名首都觀眾見証了這場跨越六十載的文化盛事。這場演出,不僅是對烏蘭牧騎巡演60周年的深情紀念,更是烏蘭牧騎“到人民中間去!”的生動寫照。
2025年正值烏蘭牧騎首次巡演60周年,為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展現其與群眾“面對面”的服務特色,彰顯內蒙古文化的獨特魅力,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整合全區烏蘭牧騎資源,舉行“烏蘭牧騎巡演60周年紀念演出”活動。
從長城之巔到黃浦江畔,從活力灣區到英雄南昌,3個月的時間,“烏蘭牧騎全國巡演60周年紀念演出”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9月16日,興安盟3支烏蘭牧騎隊伍跨越3000公裡,為廣州觀眾呈上了一場兼具文化深度與地域特色的視聽佳作。烏力格爾《揚鞭催馬新征程》、頂碗舞《祝福》、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精彩節目輪番上演,演出還巧妙融合南北文化特色,廣東民歌《彩雲追月》的悠揚旋律與蒙古族歌舞的熱烈奔放交相輝映。當《歌唱祖國》音樂響起時,現場觀眾紛紛跟唱,中華兒女一家親的深厚情感在歌聲中凝聚升華。
演出結束后,廣州市民陳女士拉著烏蘭牧騎隊員的手,連聲說:“謝謝你們!明年我要到內蒙古再看一場你們的演出。”
10月27日至28日,八達嶺長城景區迎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演出——60年前,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在此留下珍貴合影﹔60年后,新一代烏蘭牧騎隊員再續前緣,展現著新時代烏蘭牧騎的風採。
烏海市烏蘭牧騎副團長白思宇動情地說:“前輩們曾在這裡留下足跡,現在我們新一代隊員在八達嶺長城再次唱響內蒙古的歌,再續這段跨越時光的文化情緣。”
此次巡演,全區12支烏蘭牧騎隊伍350余名隊員奔赴到全國25個省(區、市),演出100余場,形成了覆蓋商圈、景區、高校、企業、社區的多元化演出矩陣。
“一路走來,觀眾都非常熱情,演出效果特別好,每到一處,都能感受到群眾對烏蘭牧騎的喜愛。我們深知,每一次演出都是對烏蘭牧騎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弘揚。”興安盟烏蘭牧騎隊員臧曉慧說道。
“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是建隊之初的口號,再偏遠的地區也阻擋不了烏蘭牧騎的腳步。
炎炎夏日,“烏蘭牧騎月”惠民演出精彩紛呈﹔寒風凜冽,“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活動火熱開展。農村牧區、工礦企業、學校社區、邊關哨所,所有公共文化服務薄弱地區都是烏蘭牧騎的舞台,每年8000場演出服務活動讓文藝之花開遍內蒙古大地。
60多年來,全區75支烏蘭牧騎為廣大農牧民累計演出40多萬場,行程幾百萬公裡。
11月11日,內蒙古群眾藝術館內,一份感動流淌在觀眾心間。在烏蘭牧騎巡演60周年展示演出活動中,烏蘭牧騎老中青三代隊員同台亮相,構成一幅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圖”。當晚的舞台上,11名參加過首次巡演的烏蘭牧騎老隊員通過AI技術,在大屏幕上與60年前風華正茂的自己熱情相擁。
正是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踐行著“到人民中間去!”的初心使命,才有了“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的贊譽,這份初心從未褪色,這面旗幟永遠高高飄揚。
11月4日,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創作的舞蹈《走進光裡》摘得第十八屆文華節目獎。
一部基層文藝作品能夠斬獲中國舞台藝術最高獎項,這是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基層的生動實踐。
2022年春,“學·創·演”活動在全區烏蘭牧騎中開展。學習理論知識,創作文藝精品,奔赴各地演出,是活動的主旨。為此,全區宣傳系統組織創作專班,引導烏蘭牧騎圍繞主線創排主題突出的小型作品。目前,全區烏蘭牧騎年均新創1000部作品,涵蓋歌曲、舞蹈、小戲小品、曲藝、器樂演奏等多個藝術門類。
赤峰市寧城縣烏蘭牧騎隊長齊曉光說:“我們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傳遞好黨的聲音與關懷,為基層群眾送去歡樂和文明。”
六十載風雨兼程,烏蘭牧騎的腳步從未停歇,他們用藝術的力量跨越山川湖海,將文化的種子播撒祖國大地。他們不僅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也是連接黨與群眾的橋梁紐帶。“到人民中間去”是烏蘭牧騎永遠的初心使命。(記者 馮雪玉 孫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