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提質升級 健康守護“零距離”
“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兩人一間病房帶獨立衛生間,報銷比例還能到85%以上,比跑大醫院省心多了!”近日,在通遼市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康復病房裡,47歲的偏癱患者張先生一邊做著肢體訓練,一邊感慨。在此之前,往返大醫院的路途奔波、康復周期長等問題,曾讓他對長期治療犯了難。
“以前覺得康復得去大醫院,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樣的治療,醫生每天都來查看恢復情況,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擅長神經康復的專家金偉就在這裡坐診,我是奔著他來的。”正在做康復訓練的馬先生說。馬先生今年27歲,是一位脊髓脂肪瘤術后患者,通過轉診,從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轉到了新城社區醫院做康復治療。
這兩位患者的經歷正是通遼市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醫療實踐的生動縮影。大醫院的康復專家常年駐守社區,轉診機制打通“最后一公裡”,基層醫療不再是居民眼中的“備選”,而成為守護健康的“首選”。
過去,患者術后常面臨“兩難”:大醫院床位緊張,康復周期受限﹔回社區又擔心缺乏專業診療資源。而如今,依托城市醫療集團的緊密協作,這一困境被打破。
患者在三甲醫院完成急性期治療后,可直接轉診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康復。為打消居民對“基層缺專家”的顧慮,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派出10人專家團隊常駐基層,其中3人固定在崗、7人定期輪換,編制與待遇均歸屬上級醫院,工作量納入市院考核,從根本上避免“專家下沉走過場”。
在這裡,蠟療、針灸、按摩等康復項目有序開展,個性化康復方案精准適配患者需求,“康復回社區”漸漸成了居民的主動選擇。
“以前居民寧願在大醫院排隊等床位,也不願來社區。現在看到專家就在身邊,儀器設備不比大醫院差,慢慢就把心放下了。”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尹長福介紹,這種信任的轉變,背后是基層醫療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升級。
作為直接對接居民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線”,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載著轄區8.7萬常住人口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當好“健康守門人”,第一步便是“摸清家底”。
以“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為目標,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入戶調查+門診就診”雙渠道推進健康建檔,目前建檔率已近100%。這份“全覆蓋”並非簡單的信息登記,而是與“家庭醫生簽約”深度綁定——家庭醫生簽約率同步實現100%,每位居民都有了專屬“健康聯系人”。
家庭醫生會主動跟蹤居民的健康需求,比如提醒0至6歲兒童每月疫苗接種、協助老人預約年度體檢﹔對孕婦,要求9周后必須在基層建檔,首次產檢免費提供肝功、腎功、血糖等基礎檢查,再根據需求精准轉診至專科醫院﹔對65歲以上老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更是建立“一人一檔一策”的動態管理機制。“8.7萬人的健康賬,我們得一筆一筆記清楚,誰需要定期隨訪,誰要調整用藥,誰該做體檢,都不能含糊。”尹長福說。
在慢病管理上,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專門團隊,為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患者提供“個性化方案”。通過 “每年1次面對面隨訪+日常動態監測”,醫生會根據患者血壓調整用藥,指導通過飲食、運動調節實現減藥甚至停藥,還會提醒60歲以上老人預防骨質疏鬆,以避免骨折風險。
“以前測血壓、調藥要跑大醫院,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醫生還能記住我的用藥習慣,特別省心。”一位糖尿病患者的話,說出了許多居民的心聲。
在硬件支撐上,中心配齊CT、彩超等基礎檢驗設備,內外婦兒、中醫科室一應俱全,完全能滿足常見病、慢病診療需求﹔住院部為兩人間帶獨立衛生間,環境不輸大醫院﹔作為一級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例達85%以上,比大醫院更高,真正讓居民看病更方便、花費更少。
“去年,僅慢病相關門診量就達6萬余人次,佔總門診量的絕大多數。”尹長福說,“基層守門人的價值,不在於能治多少疑難雜症,而在於能讓居民‘小病不用跑、慢病有人管、康復在家門口’。”
通遼市新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起“預防-診療-康復”全鏈條服務體系,把健康守護做到“零距離”。(記者 王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