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的“暖城新篇”

金秋時節的鄂爾多斯,草原鋪金、黃河奔騰,處處涌動著民族團結的蓬勃活力。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排球場上,蒙陝甘寧晉五省區農牧民運動員展開競技角逐,“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橫幅格外醒目﹔康巴什區夜色裡,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的燈光秀吸引各族游客駐足﹔伊金霍洛旗“石榴籽大集”中,蒙古族奶食品、陝西剪紙、寧夏枸杞等特產齊聚,各族群眾在歡聲笑語中交流互動……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錨定“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標杆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地、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引領地、民族團結進步幸福暖城”(簡稱“三地一城”)目標,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貫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以多元實踐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書寫民族團結進步的“暖城答卷”。
在鄂爾多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文化浸潤的方式,融入城市的每一處空間。
“看,這組‘民族團結’主題的燈光秀太震撼了。我們不僅能欣賞夜景,還能感受到各民族攜手奮進的力量。”在夜晚的康巴什旅游區,來自寧夏銀川的游客王女士正帶著孩子拍攝燈光秀。
作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為載體的4A級旅游景區,康巴什將宣傳教育融入城市空間,在烏蘭木倫湖沿岸、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等地,通過燈光投影、主題雕塑展現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共創文化的歷史,讓游客在觀光中潛移默化增強“五個認同”。
在鄂爾多斯文化產業園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館常年開放,“歷史交融”“文化共生”“同心筑夢”三個展廳,以實物、圖片、多媒體講述從戰國秦長城時期到新時代的民族交融故事。“開館至今已接待4萬余人次,不少觀眾說,通過觀看展覽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有了更深的理解。”講解員娜仁圖雅介紹。
文藝創作更是成為情感聯結的紐帶。鄂爾多斯市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為背景,打造大型實景舞劇《胡笳十八拍》《從此,他鄉是故鄉》,其中《胡笳十八拍》以蔡文姬歸漢為背景,再現古代民族融合場景,2023年首演以來,全國巡演37場,打動無數觀眾。創新推出好來寶《同心筑夢》,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民族政策、講述共同脫貧的故事。2024年,鄂爾多斯市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農村牧區教育實踐中心戶、烏蘭牧騎等載體,開展文藝下鄉、民族團結故事宣講等活動2000余場次,覆蓋群眾330萬人次。“烏蘭牧騎的節目好看又有意義,讓我們知道隻有民族團結才能讓日子越過越紅火。”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牧民達賴說。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命題下,基層治理是推動民族地區社會融合的核心路徑,為“共居共樂”社會格局的構建提供系統性支撐。
鄂爾多斯市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夯實共同體建設制度根基。全市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1088個,78個蘇木、鄉鎮(街道)全部配備統戰委員,選聘統戰聯絡員9235名,出台《鄂爾多斯市蘇木鄉鎮(街道)統戰委員履職指南(試行)》,明確統戰委員參與社會治理職責。搭建“智慧石榴籽”信息化平台,推出“三分吸附法”“千裡草原安睦隆”等特色做法,構建“多多評+接訴即辦+《暖城聚焦》媒體監督”基層治理模式,開發基層“根數據庫”,有效防范民族宗教領域風險,成功獲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
社區是民族團結的“最小單元”。康巴什區青春山街道神華康城社區下轄7個小區為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職工及家屬生活區,聚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蒙古族、漢族、滿族、彝族等11個民族居民。來自貴州省畢節市的彝族網格員周佳,10年前隨丈夫定居於此,2022年成為社區網格員后,積極參與“暖城礦嫂幫幫團”,幫各族鄰裡解決難題。“這裡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各族群眾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周佳的話,道出了社區各族居民的共同心聲。
該社區為深化民族團結與鄰裡和睦,升級打造2.4萬平方米“石榴園”黨群服務陣地,集成黨群服務、便民服務、文化體育、養老托幼、綜合治理等多元功能,內設“民族團結小花園”“共讀室”“議事角”等特色空間,並配備共享書報架、工具箱、藥箱等便民設施。同時,常態化開展“周三幸福營”“暖城礦嫂幫幫團”等特色服務項目,定期組織社區文化活動、青少年活動及民族團結主題活動,在滿足群眾多元需求、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拉近各族居民心與心的距離,讓民族團結之花持續綻放。
特色活動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2024年鄂爾多斯草原村排暨沿黃九省區農牧民排球邀請賽在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開賽,103支代表隊、1030名各族運動員齊聚,既有蒙古族、漢族選手,也有回族、藏族、東鄉族運動員。運動員們賽場上默契配合,賽場下交流技巧、分享風土人情。“我們隊有蒙、漢、回3個民族的隊員,從寧夏吳忠趕來參賽,認識了很多跨區域、跨民族的朋友。”寧夏代表隊教練馬佔福說。賽事還帶動7萬余人觀賽,周邊311戶攤位銷售額超600萬元,敖勒召其鎮餐飲銷售額近3000萬元,推動當地實現“體育+文旅”融合發展。
這一賽事的火爆,源於溫暖的歷史記憶——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京知青到鄂托克前旗插隊,將排球教給牧民,牧民則教知青騎馬放羊,排球成為民族友誼的“紐帶”。如今,鄂爾多斯將這一資源轉化為民族團結實踐,通過“草原村排”推動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此外,成吉思汗陵旅游區每年舉辦草原風箏節、“相約草原 遇見那達慕”等活動20余場,那達慕大會新增“各民族服飾秀”“多民族合唱”環節﹔郡王府旅游景區舉行《夢回郡王府》實景演出,展現清末民初蒙漢等民族商貿文化交流﹔伊金霍洛旗“石榴籽大集”每月農歷初八、十八、二十八開集,吸引陝寧等地商戶,累計接待各族群眾超5萬人次,成為“互嵌式”交往平台。
旅游景區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的“窗口”。2024年,鄂爾多斯市印發《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旅游景區的通知》,升級30家4A級及以上景區游覽線路、優化講解詞,打造8條民族交融示范旅游線路,建成主題公園、廣場、街區等文化載體98個,讓游客在游覽中感受民族團結的魅力。
截至2024年,鄂爾多斯市已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6個、示范旗縣1個,全區示范單位58個、示范旗縣3個,市級示范單位200余個,形成“層層有示范、處處有亮點”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方法、豐富載體,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增進感情,以‘三地一城’為目標,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鄂爾多斯新篇章努力奮斗。”鄂爾多斯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韓佔泉表示。
如今,站在新起點的鄂爾多斯,正以堅定決心和有力舉措,推動各族群眾攜手前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共同繪就更加壯美的民族團結新畫卷。(記者 趙元君 布音額尼爾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全區迎來大范圍雨雪天氣 局地有暴雪
- 記者從自治區氣象局了解到:10月14日至16日,內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區有中雨,中部偏東及東北部多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有暴雪,氣溫普降4至6℃,局地降溫8℃以上,需防范霜凍和冰凍帶來的危害。 未來3天,內蒙古雨雪不斷,氣溫下降明顯,部分地區還將遭遇大風襲擾,其中西中部多地及東部偏北地區將有霜凍或冰凍出現,冷雨濕雪天氣不利於秋收、放牧及貯草備料等農牧業生產活動,氣象部門建議各地加快已成熟作物的搶收進度,注意防范霜凍危害﹔牧區應加強牲畜防寒及補飼管理,並提前對設施農業棚舍和牲畜圈舍進行防風加固。…
- 民族團結的“暖城新篇”
- 金秋時節的鄂爾多斯,草原鋪金、黃河奔騰,處處涌動著民族團結的蓬勃活力。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排球場上,蒙陝甘寧晉五省區農牧民運動員展開競技角逐,“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橫幅格外醒目﹔康巴什區夜色裡,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的燈光秀吸引各族游客駐足﹔伊金霍洛旗“石榴籽大集”中,蒙古族奶食品、陝西剪紙、寧夏枸杞等特產齊聚,各族群眾在歡聲笑語中交流互動……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錨定“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標杆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地、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引領地、民族團結進步幸福暖城”(簡稱“三地一城”)目標,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貫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以多元實踐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書寫民族團結進步的“暖城答卷”。…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