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鎏金繪答卷 糧安天下寫擔當

金風送廩實,沃野慶年豐。“十四五”期間,內蒙古重要農畜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交出亮眼答卷。
糧食播種面積由2020年的10249.8萬畝提高到2024年的10517.7萬畝,穩定在1億畝以上,上升至全國第五位。
糧食產量由2020年的732.8億斤提高到2024年的820.1億斤,連續七年創歷史新高,2024年全區糧食總產首次邁上800億斤新台階,穩居全國第六,實現“二十一連豐”。
谷子、燕麥、蕎麥、綠豆、高粱、向日葵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大豆產量居第二位,玉米產量居第三位。
糧安天下,農興邦本。內蒙古以沉甸甸的豐收,為過去五年的“耕耘”寫下生動注腳。
藏糧於地,夯實穩產根基
黑土藏金,秋實映景。
在科右中旗阿嘎如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油亮鬆軟的黑土地上正鋪展著豐收畫卷。
得益於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這裡的玉米根系發達、長勢茁壯。作為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踐行者”,自2021年起,合作社承建起千畝“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高標准應用基地”,採用“秸稈覆蓋還田條耕免耕播種”模式持續保護黑土地,當地黑土耕層不斷增厚,保水保肥能力顯著增強。
據介紹,“秸稈覆蓋還田條耕免耕播種”模式以秸稈覆蓋還田、精准條帶耕作和苗期深鬆施肥為主要技術特征。在播種前,先進行秸稈歸行清理,然后對播種帶進行淺旋作業,形成種植帶和休閑帶交替分布的狀態。播種出苗后,在拔節期前進行苗期深鬆施肥。這項技術既保証了秸稈覆蓋率不低於60%,又克服了春季秸稈覆蓋造成的低溫障礙,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科右中旗合作社的技術探索,只是內蒙古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的一個實踐樣本。近年來,內蒙古持續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出台《內蒙古自治區黑土地保護條例》,先后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4個盟市的36個旗縣(市、區)統籌推進黑土地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保護性耕作、有機肥還田、侵蝕溝治理五大工程,累計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3766.7萬畝次。截至2024年底,全區已創建10個保護性耕作整體推進縣,打造47個縣級、112個鄉級、30個村級高標准應用基地,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2890萬畝。
同時,高標准農田建設正以提質擴面的勢頭,為內蒙古糧食增產注入強勁動能。“十四五”以來,全區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2201萬畝,連續6年按時超額完成建設任務。用全區1/3面積的耕地,支撐起全區2/3以上的糧食總產能,高標准農田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38%,成為名副其實的“產糧主力軍”。
在保護優質耕地的同時,內蒙古也向鹽鹼地“要效益”,讓昔日“不毛之地”煥發新生機。內蒙古以鹽鹼耕地改土治水為重點,以工程措施為基礎,兼具農藝、生物、化學等改良措施,配套耐鹽鹼作物種植、試驗示范、監測等系列內容,探索“流轉—種植—加工—服務—營銷”的“建管用”全鏈條一體化模式。目前,全區鹽鹼化耕地改造提升面積累計達到370萬畝。
從黑土地保護到高標准農田建設,再到鹽鹼地改良,內蒙古的耕地質量持續改善。“十四五”期間,全區建成耕地質量監測點2211個,基本實現種植作物、地形地貌和土壤類型全覆蓋,全區平均耕地質量總體向好,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分別較國家平均水平高出6.3%和10.1%。
藏糧於技,探索豐產“糧方”
在科左中旗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淺埋滴灌技術正讓農業用水場景悄然換新:昔日“吞水”的傳統種植模式,如今成了按需供水、高效省水的“節水能手”,一增一減間,盡顯技術的力量。
敖包蘇木朝倫敖包嘎查是科左中旗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種植模式的示范地區,2018年已經實現淺埋滴灌種植模式全覆蓋,全面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廣衛星導航精量播種、生物預警綠色防控,質量溯源智慧種植、水肥一體智能灌溉等先進技術,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管理、灌溉、裝備現代化。
示范基地依托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在農田基礎灌溉設施建設基礎上,建設智慧灌溉核心區域1.7787萬畝,集中建立智能化農田管理平台。2025年,全旗預計糧食增產2億斤以上,糧食總產有望突破60億斤。
淺埋滴灌技術的持續推廣,只是內蒙古踐行藏糧於技戰略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圍繞主導特色產業,建立了15個自治區級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組建了28個農牧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團隊、10個科技特派團、102個科技小院,打造跨單位、跨層級、跨領域的新型協作式推廣模式。同時,內蒙古打造國家標杆農牧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10個,建設自治區級科技示范基地176個,培育示范主體1.8萬余個,把技術服務從實驗室“搬”到農牧民家門口。
在科技成果轉化賽道上,內蒙古更以創新機制破題,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新平台、新渠道“六新”科技成果評選,評選出新品種20項,新技術12項,新模式5項,新裝備5項,新渠道2項,新平台2項,為農牧領域精准篩選出一批接地氣、能落地、見效快的優質科技成果。
內蒙古以農機裝備升級為突破口,構建起適配現代農牧業的機械化“矩陣”。“十四五”期間,持續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引導從事社會化服務的農機大戶、合作社和企業購置先進適用農牧業機械,助力機耕、機播、機收質量提升。目前,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4925萬千瓦。拖拉機、配套機具、谷物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分別達到133萬台、241.1萬台和1.3萬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1%,居全國第9位。
藏糧於鏈,提升優產價值
金秋時節,走進達拉特旗馬鈴薯系列產品創新與產業化示范基地,隻見卡車來回穿梭,車斗裡的馬鈴薯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在這裡,一部分新鮮馬鈴薯經洗選后直接走向市場,另一部分則進入初加工車間,經過精細化處理“蛻變”為澱粉,以更高附加值的形態開啟新的旅程。
這份從“田間薯”到“車間品”的轉變,源於基地項目的落地投產。馬鈴薯系列產品創新與產業化示范基地項目於今年9月底正式投產,目前已建成集中的農業加工生產區,涵蓋初加工車間、原料倉儲庫房,以及先進的全封閉分揀包裝車間,形成年處理馬鈴薯30萬噸的產能規模,推動該旗馬鈴薯產業從“原字號”向“深加工”轉型升級。
“這個項目落戶到我們村,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去年我們都是自己拉到外地去賣馬鈴薯,今年我們直接送到這裡,光是運費就節省了1萬多元。”展旦召蘇木展旦召嘎查村民奇金剛說。
這樣“企業+農戶”的共贏場景,只是內蒙古不斷加快產業融合的生動寫照。2025年,內蒙古新創建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產業園、8個產業強鎮,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園、產業強鎮的總數分別達到10個、13個、70個。目前,全區培育形成奶業、玉米、肉羊3個千億級產業,培育形成肉牛、向日葵、羊絨、馬鈴薯、雜糧雜豆、小麥、蔬菜、飼草料、大豆、中草藥、甜菜11個百億級產業,著力推進奶業、玉米、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7條重點產業鏈建設,重點產業鏈產值突破7000億元。
產業鏈的壯大,帶動精深加工向多元化邁進。近年來,內蒙古支持23個乳制品精深加工項目建設,30家預制菜優秀企業、3家羊皮食品化試點企業發展。培育創新型和專精特新中小加工企業73戶。目前,全區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到75%。
有了優質的農畜產品,更需 “好品牌” 打開市場、擦亮名片。內蒙古深入推進“蒙”字標認証,出台認証標准100項,獲証企業83家。實施農牧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塑強30個區域公用品牌,8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19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
金風又起,沃野鎏金。站在 “十四五” 收官的節點回望,內蒙古以更實的舉措、更強的擔當守護好中國飯碗,在沃野之上續寫著更多豐收新篇。(記者 韓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全區迎來大范圍雨雪天氣 局地有暴雪
- 記者從自治區氣象局了解到:10月14日至16日,內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區有中雨,中部偏東及東北部多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有暴雪,氣溫普降4至6℃,局地降溫8℃以上,需防范霜凍和冰凍帶來的危害。 未來3天,內蒙古雨雪不斷,氣溫下降明顯,部分地區還將遭遇大風襲擾,其中西中部多地及東部偏北地區將有霜凍或冰凍出現,冷雨濕雪天氣不利於秋收、放牧及貯草備料等農牧業生產活動,氣象部門建議各地加快已成熟作物的搶收進度,注意防范霜凍危害﹔牧區應加強牲畜防寒及補飼管理,並提前對設施農業棚舍和牲畜圈舍進行防風加固。…
- 民族團結的“暖城新篇”
- 金秋時節的鄂爾多斯,草原鋪金、黃河奔騰,處處涌動著民族團結的蓬勃活力。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排球場上,蒙陝甘寧晉五省區農牧民運動員展開競技角逐,“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橫幅格外醒目﹔康巴什區夜色裡,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的燈光秀吸引各族游客駐足﹔伊金霍洛旗“石榴籽大集”中,蒙古族奶食品、陝西剪紙、寧夏枸杞等特產齊聚,各族群眾在歡聲笑語中交流互動……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錨定“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標杆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地、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引領地、民族團結進步幸福暖城”(簡稱“三地一城”)目標,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貫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以多元實踐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書寫民族團結進步的“暖城答卷”。…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