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撬動三百多億元品牌估值
興安盟大米的“生態密碼”與“產業突圍”之道

十月的嶺上興安,稻田是最動人的秋景:金黃稻谷隨風起伏,把豐收的喜悅深深烙在黑土地上。
曾幾何時,這片地處“中國稻米金三角”的土地,也因水稻產業“小散弱、無標准、溢價低”而發愁。為打破困局,興安盟以生態筑基、以標准立規、以品牌破圈,謀“糧”策,鋪“稻”路。
這份深耕終得回響:在第26屆國際米食味品鑒大會上,興安盟大米從全球38個國家選送的5136份樣品中脫穎而出,斬獲“特別優秀獎”,不僅收獲國際專業認証,更把興安盟稻米的獨特風味,刻進了世界優質農產品的名冊裡。
從困局中突圍,到享譽國際﹔從“一粒米”起步,到做成品牌估值307.55億元的大產業。興安盟究竟手握怎樣的“生態密碼”,又走出了一條怎樣的“產業突圍”之路?
生態筑基:從自然優勢到產業勝勢
秋日的興安盟稻田,蘊藏著“稻漁共生”雙豐收的答案。在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的鹽鹼地漁業示范項目區,“稻—蝦”共生田成了農業轉型的鮮活樣本。“7畝田已收小龍蝦近1500斤,畝產超200斤,純收益增加1300元以上。”烏蘭浩特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水產股負責人王守峰說,這種模式不僅讓水稻品質更好,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隔不遠的科右前旗察爾森鎮,“稻—魚”示范田同樣米優魚肥。一網下去,從稻田中打撈起的“福瑞鯉”條條活蹦亂跳、體態肥美。興安盟家禾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湯忠林笑著展示成果:“今年投了500斤3兩重的魚苗,現在都長到快2斤了,效益特別好!”
這份“生態底氣”,源於興安盟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地處北緯46度“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這裡年均日照2800小時,晝夜溫差達15攝氏度,洮兒河、歸流河等6大水系滋養著土地﹔深厚的黑土層富含礦物質,農業區域無工業污染,為“淨產好米”打下先天基礎。
而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離不開科技的深度賦能。“良種選育、基建改善、綠色技術應用,是興安盟大米升級的關鍵。”興安盟農牧局局長李振林一語道破。
8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水稻分中心在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揭牌,為興安盟推進水稻產業創新發展、實現科技賦能農業帶來“關鍵一躍”。
從育種到加工,眼下,興安盟已構建起全鏈條保障體系。依托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興安盟農牧科學院等力量,當地建成育繁推一體化良種繁育體系,良種覆蓋率達98%﹔在沿河沃土建立產業基地,推進規模化經營,病虫草害綠色防控、測深施肥、寬窄行高光效栽培等技術廣泛應用,全面護航稻米品質。
科技賦能的成效,在測產數據中格外直觀。“產量再破紀錄!”近日,在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寶泉村的示范田,專家對1.18畝“中科發5號”水稻實收測產,畝產達863.1公斤,較2024年當地785.9公斤的單產紀錄,提高了77.2公斤,再次刷新本地區紀錄。“靠精確定量栽培和葉齡模式調控肥水,我們實現了產量、品質雙提升。”扎賚特旗農牧科技人員艾俊國說。
標准升級:從零散種植到品質標杆
走進興安盟草原三河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工人正在分裝新設計的興安盟大米統一包裝。包裝上的GI標識格外醒目——高品質的興安盟大米從這裡遠銷全國各地。2021年,興安盟大米成為內蒙古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証的糧食產品。而這背后,是當地打破 “有品類無品牌”的艱難破局之路。
“過去各家企業各自為戰,市場上出現過十幾種包裝樣式。”興安盟大米協會秘書長田瑞龍回憶品牌整合的陣痛期。為扭轉局面,興安盟成立大米協會,搭建起完備的品牌制度體系:發布實施產地環境、儲運銷售、加工規程等9項“興安盟大米”標准﹔嚴格管理授權用標企業﹔支持綠色、有機基地認証﹔設立原料收購擔保基金﹔布局專營店與中轉倉儲庫……一套 “組合拳”下來,生產標准化體系逐步完善,米產業走上健康發展道路。
截至目前,興安盟已有大米生產加工主體57家,其中興安盟大米授權用標企業38家,全口徑加工量近30萬噸,銷售收入達18.5億元。全盟稻田總面積近110萬畝,其中綠色有機認証面積近80萬畝。
產業發展的紅利,最終流向了農戶。興安盟將原料基地當作“第一車間”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全力抓緊抓好,建成5個萬畝級規模化、標准化種植基地,同時引導稻米企業、合作社聯結農戶,提供品種、技術指導等服務。
“土地以每畝700元流轉給家禾米業,我還能在廠裡打工管理水稻,又多了一份收入。”科右前旗察爾森鎮村民王文亞就是受益者,他所在的這家通過京蒙協作落地的企業,目前已為180余名農牧民開辟了增收新渠道。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興安盟農戶實現了 “豐收又增收”。
品牌升級:從區域特產到全國名片
“優質大米怎麼賣出好價錢?”這是興安盟大米品牌化路上的核心課題。如今,答案已寫在不斷刷新的榮譽榜上:“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中國優質稻米示范基地”“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市場新銳品牌”,一系列國家級榮譽,讓“東北上游,淨產好米”的標簽深入人心。
品牌聲量的擴大,離不開立體化營銷的精准發力。近期舉辦的興安盟電商直播大賽上,大米無疑是“明星產品”,全國網友紛紛在直播間詢問新米上市時間並下單﹔伴隨著“興安好物進北京”活動開展,興安盟大米成功走進首都大大小小的社區、商超與食堂﹔在廈門農交會上,興安盟“草原香米”等6款產品獲“最受歡迎產品”獎,進一步打開市場。截至目前,“興安盟大米”品牌總曝光量已突破2億人次。
為進一步提升溢價能力,興安盟還推動大米產業向精深加工延伸。通過與江南大學、中國食品研究院、廈門大洲等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自熱米飯、牛奶鮮米布丁、大米化妝品、米乳、大米伴侶等創新產品相繼問世,不僅讓“一粒米”的價值倍增,更給品牌注入了新活力。
從“酒香巷深”到“憑標立市”,從“原字號”到“金招牌”,興安盟大米的蛻變背后,是堅守“糧心”的初心,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決心。以生態定調、以標准立信、 以品牌鑄魂,興安盟不僅種出了好大米,更探索出一套可借鑒的農業品牌方法論——這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成果,也是興安盟大米走向世界的底氣。(記者 高敏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