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呼倫湖“碧波歸雁”重生記

鳥瞰呼倫湖畔。
游客拍照打卡。
天鵝在呼倫湖嬉戲。
10月7日清晨,呼倫湖上晨霧氤氳。50歲的趙輝手持清潔工具,正仔細清理湖岸的衛生。每天8小時的清潔工作,他總是一絲不苟。
10年前,趙輝是湖上知名的“千噸網”捕魚能手,從捕魚人到護湖人,身份的轉變,映射出呼倫湖生態轉型的發展歷程。
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呼倫湖一直是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也是北方生態安全的關鍵屏障。然而本世紀初,這片浩瀚大澤曾面臨生態危機。自2013年起,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推進呼倫湖生態治理,開啟從“靠湖吃湖”到“護湖養湖”發展模式的深刻革命。
轉型浪潮中,呼倫湖漁業公司成為縮影,這是企業發展的重生之路,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北疆的生動實踐。公司自1948年成立以來,曾創下年捕撈1.5萬噸、產值8000萬元的輝煌紀錄。隨著2014年“限捕令”出台,尤其是2019年全面禁漁政策實施,傳統捕撈業務宣告終結。
面對挑戰,公司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積極探索轉型,他們將目光投向生態旅游,重點打造小河口景區,自籌3000萬元,並獲得政府協調的3700萬元貸款,嚴格按照“高起點謀劃、高標准建設”要求推進項目。
景區建設始終堅守生態底線,全面拆除污染性燒烤攤,游客中心外移5公裡並採用新能源車接駁,收回私人游船運營權。經過14次方案審核,最終建成“零碳、零污染、零新建”的生態景區。升級改造后,景區內生態環境煥然一新。2024年試運營期間,景區接待游客75萬人次,創收2200萬元,同比增長78%,當年游船業務增收近400萬元。2025年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正在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並向打造國家5A級景區邁進,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河湖實踐樣板。
這一轉變得益於呼倫湖綜合治理的系統推進。2013年以來,當地從側重於治理湖體本身擴展到全流域治理,水質持續改善,水面面積擴大,濕地保護修復達800公頃。現在,呼倫湖魚類資源總量已增加到15萬噸以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放眼望去,呼倫湖碧水連天,但美麗河湖建設仍任重道遠……(記者 李新軍 通訊員 張梁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